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4月24日 星期四

    沈有鼎“聊天”

    《 文摘报 》( 2014年04月24日   06 版)

      沈有鼎(1908-1989)是我国著名的逻辑学家。1926年,金岳霖创立清华哲学系时,他是第一年招收的两个学生之一。

      沈先生喜欢聊天,“聊”的全都是学问。他聊天不分时间、场合,只要他觉得你是他聊天的合适对象,就会马上同你“聊”,甚至不管你在干什么,是否想同他“聊”。

      钱穆回忆说,抗战初期,清华大学南迁,在南岳衡山时,他和闻一多、吴宓、沈有鼎共居一室。入夜,闻先生灯下读书撰文,聚精会神;吴先生专心备课,一丝不苟。唯沈先生或喃喃自语,或找话聊天。因此吴先生多次申斥沈先生:“汝喜闲谈,不妨去别室自找谈友。否则,早自上床入睡,且勿在此妨碍人。”听到斥责,沈先生只得默然,不过待一会儿他又讲起来了。

      沈先生有一个理论,叫做“耳根胜于眼根。”他喜欢读书,“凡是纯学术方面的书籍,他可以说是无书不读。”(贺麟语)但是,他认为从书本里汲取学术营养,不如在学术讲论中去汲取营养。拿他自己的话说,用“耳朵”去汲取胜于用“眼睛”去汲取。所以,他不仅喜欢一对一的“聊天”,凡是有关学术的讲座、研讨,他都跑去听,而且很少有到会而不发言的时候。抗战时期,在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师生成立“南湖诗社”,请闻一多、朱自清先生先后做了指导性的发言。话音刚落,沈先生起立,也对诗社的未来走向做了一番指导。不知沈先生当时具体讲了什么意见,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认为是对诗社很大的鼓励。然而诗社在会前并没有邀请他,他是自己“腆着脸皮”主动去的。你说好玩不?

      杨向奎先生晚年撰文回忆到和沈先生“聊天”,从家里“聊”到单位,从单位“聊”到公园,他们常常在陶然亭公园的小亭子里“聊”,“聊”物理、“聊”数学、“聊”逻辑、“聊”哲学……杨先生称赞沈先生“谈经夺席,当代仅有”。

      (《人民政协报》4.14 刘培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