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刊登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的《如何理解鲁迅精神的当代价值》,文中温儒敏回答了学生的有关问题。
问: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时,上海民众将绣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绫旗覆盖在鲁迅的棺上,尊称鲁迅为“民族魂”,将其视为民族崇高精神的代表。鲁迅已经被树立成为一种道德典范。那么,您认为鲁迅留给历史的最重要的道德价值是什么?
答: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主要是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是那种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基础上的批判精神,他的思想是如此深邃广大,而并不限于爱国主义。用“道德典范”来命名鲁迅不一定适当,我们宁可说鲁迅是一个精神的灯塔。
问: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明确提出了“立人”的思想,即“将生存两间,角逐立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您认为鲁迅所致力于要“立”的“人”是怎样的一个主体?
答:鲁迅的“人”与传统文化意义上的“人人皆可为尧舜”的“道德主体”和近代政治哲学意义上的“人人有自主之权”的“权利主体”都是不同的,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意义上的“张大个人之人格”为“人生第一义”的“精神主体”。鲁迅从精神层面看到“立人”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是非常重要的警示。特别是若联系当今,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让精神坠落,成了很迫切的问题,我们对鲁迅的警示就有更深切的体会了。
问:鲁迅对青年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对当时的青年人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与今天所谓的“青年导师”相比,鲁迅有何不同?
答:今天某些“青年导师”是爱做戏、无节操的,他们有漂亮的言辞和不负责任的做派,一味鼓动反叛,或把青年拉进低俗的境地,满眼漆黑,结果也难于立足做事,都不是真正为青年的前途着想。当年的年轻人喜欢鲁迅,是因为鲁迅的真诚与勇敢。而鲁迅自己反叛,甚至悲观,但从不愿把消极心态传染给青年。“青年导师”和鲁迅的胸怀品格不可同日而语。鲁迅自己也说过,他是很讨厌爱做戏的“青年导师”的
问:学者王晓明在《鲁迅式的眼光》中写道:鲁迅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恐怕更是一个眼光独特、能够洞悉社会和人生真相的批判者:我也更愿意相信,鲁迅所以能获得今天的年轻人的关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能激发起人们洞察世事、把握真实的充沛的灵感。”您觉得在今天,“鲁迅式的眼光”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何意义?
答:现今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唱主角,难免拜金主义流行,人文精神坠落,社会风气变得浅薄而势利。加上现在又是传媒时代,信息传播过量而又缺少节制,太多负面的东西积淀在每个人心田,人容易焦躁,思维碎片化、平面化,痞气和戾气大行其事。这时特别需要有定力,鲁迅就能给人们定力。我们越来越觉得鲁迅的宝贵——他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以及他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清醒的认识,都是我们所缺少,而又非常需要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