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韩国国会运营委员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修改国会会徽和旗帜的相关法案,若此项提案在国会全体会议上获得通过,原有的汉字“國”将被改为韩文“国会”。此次国会会徽的“变身”计划,似乎与美观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事关韩文的“独创性和优越性”,以及“韩国人的自豪感”。
与国会会徽一样,近几十年,韩国的“去汉字化”文字政策也经历过数次反复和摇摆。在“去汉字化”政策的影响下,被称为“韩语一代”的年轻人习惯了纯韩语学习、交流,对汉字越来越陌生。事实上,如果要阅读文学作品或学术文章,汉字还是一道绕不开的坎儿。韩国“Koreabang”网站称,如果没有1000个汉字的知识储备,几乎没办法阅读韩文报纸。
在韩国《国语辞典》中,韩语词汇有70%是汉字词,尤其是概念、抽象名词和人文、社科学术用语。图书馆中95%的藏书汉韩并用,对于近乎“汉字文盲”的年轻人而言简直是天书。
虽然韩国民众心理上希望实现纯韩语环境,但事实上,近几十年来,中文对韩国社会的影响比以往更加深刻。4月8日,韩国驻华大使馆领事部公布了今年1月至3月的签证签发统计结果,显示在此期间申请韩国访问签证的中国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5.1%。与此同时,韩国的“中国通”也越来越吃香。
《朝鲜日报》评论称,国会“去汉字化”的行动是从根本上破坏韩国传统文化的错误想法。即使能去得了汉字,韩国也很难摆脱与中国密切商贸文化交流的影响。
(《青年参考》4.17 高珮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