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官方语言,也是一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词。在这里,文化似乎成了经济掮客。
本来,经济活动就是经济活动,大可不必那么羞涩,更不必那么不自信。但在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与“官本位”文化的影响下,经商总与铜臭、奸诈结合在一起而低人一等,必得扯一张文化的帷幔来予以熏香妆饰。另一方面,这种现象的产生还有其原因和背景,主要是中国人穷,文化人也穷。穷则思变。于是政府与商人利用文化的招牌,文化自然也利用政府与商人手里的资本。
当然,文化与经济不是截然分开的,一个是上层建筑,一个是经济基础,本就有天生的辩证关系。而且它们是互渗的。文化也可成为产品,有价格,可买卖;经济也含文化,彰显文化元素,讲究文化品位。然而,一旦政府以公权与公款介入,以强势媒人形象进行拉配,那么,市场就会搅乱,价格偏离价值就会愈演愈烈。
所谓文化,即以文教化,用文化产品告诉人们什么是善恶美丑是非好坏,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档文化回归到学校与学术,通俗文化回归到街巷与大众。高档文化政府应该扶持,如关乎民族文化传承的,事涉民族文化创新的,影响民族文化未来的,有重大文化理论价值的等等。通俗文化应交由市场,政府应该退出。
由此推开去,涉及权力对文化的干预和影响。权力的职能应是保护、保障、提升、弘扬文化,但权力本身不应成为文化的图腾与文化的老板。
文化不能被绑架,也无须主动献媚,文化的产生、发展及传播自有它内在的规律。毕竟,文化的高度决定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
(《深圳特区报》4.8 李道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