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2个座位
3月13日10时30分,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全国人大记者会正式开始。
3个小时之前,记者们被允许进入金色大厅。而从凌晨开始,就有记者在大会堂东门外排队了。排在最前面的,是日本记者。
10天之前,大会发言人傅莹曾说,有3000多名记者参与报道本次会议。能拿到请柬到总理记者会现场的并不多。记者会现场摆放了762个座位,其中还有不少座位是留给工作人员和旁听人员的。
在9时35分之前,是不允许占座的,有了座位的记者甚至不敢上厕所。好的座位非常重要,一来可以更容易被主持人注意到,二来可以与总理近距离接触。
中区第一排座位,距离总理只有两三米。这些座位不是来得早就可以抢到,而是需要向组织者申请。
总理的眼睛有点红
10时29分,总理来了。
李克强没有占用太多时间,只说了一句感谢的话就把记者会带入提问环节。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获得了第一个提问的机会。他的问题和失联的马航客机有关。马航失联飞机让李克强很揪心。他表示,记者会的前一天,他还和中国在搜救一线的搜救船船长通话,请他尽力再尽力。
从近期媒体的公开报道可以看出,李克强这些天一直不得闲,甚至一天安排多场公开活动。而突发事件的发生,则让李克强忙上加忙。虽然李克强仍然表现得精力充沛,但是细心的记者发现,总理的眼睛有些红,显然没有休息好。
尽管如此,李克强还是尽量多地回答记者的提问。11时59分,李克强已经回答了13个问题。傅莹在一旁示意他:总理,差不多了,最多再问两个问题。
讲故事、唠家常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李克强的说话方式。他很少用文件语言,不怎么说官话,而是告诉记者过去曾发生了什么,其中不乏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今年的改革最应该从哪些领域突破?李克强回答说,基本取向就是让市场发力,激发社会的创造力。接着,李克强讲了一个故事,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么做。
李克强说,“30多年前,我在农村当村干部,那时候起早贪黑,恨不得把每个劳动力当天干什么都给定下来,结果呢?到头来就是吃不饱肚子。后来搞承包制,放开搞活,农民自己决定干什么,几年时间温饱问题就解决了。”
李克强像唠家常一样回答记者的问题,“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开柴”“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干一寸胜过说一尺”……李克强用家常话,解释着复杂中国的治国策略。
(《新京报》3.14 宋识径 蒋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