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1982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了18年。苏州市民政局副局长郑利江说:“目前苏州大约4个户籍人口中就有1位老人。苏州的老龄化危机来得更早,所以作了不少探索。”各地来苏州考察最多的是居家养老的虚拟养老院,然而真正学习的却少之又少。
苏州市姑苏区的徐美英夫妇每月享受一次虚拟养老服务。
姑苏区的虚拟养老院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高龄、残疾、五保等退休老人提供无偿服务,包括居家保洁、买菜做饭、陪同就医、配餐上门等。
徐美英老伴年满84岁,每个月可享受一次免费服务,一些自理困难、符合条件的老人则可享受多次服务。
老人若觉得还不够,可以自己购买服务,每小时20元,这低于30元的家政市场价。有一位华侨老人每月掏480元,让虚拟养老服务员每周做三次饭,一次做两天的,解决了一个月的吃饭问题。
郑利江说,全国有很多虚拟养老院,但内涵却大不一样。“外地是技术主导型,苏州是服务主导型”。
按郑利江的分类,前一种是老人打电话说需求,服务供应商在社会上,需要信息平台整合资源;后一种不需老人打电话,是经过需求调查形成数据库,有一支专门的队伍为老人上门服务。
“技术主导型的模式,我感觉浪费了国家很多的钱为企业服务,而不是在为老人服务。市场经济实际是订单经济,大企业规模订单才能产业化发展。老人主动打电话,后期整合社会力量是不够的,难以形成规模订单,会做不下去。在中国有多少电话一打就能一步到位的事?”郑利江说。
郑利江与姑苏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副主任路忠都认为,外地不愿学习苏州做法主要是参与的人才太少。据了解,姑苏区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员每月收入约2000元,这在苏州算是比较低的收入。
路忠认为,虚拟养老院是公益性机构,提高对老人的收费并不合适。我国的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应当超前规划,如有可能应将其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与地位。
(《瞭望东方周刊》2014年第9期 钱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