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就是理性化,而理性化在当今恰恰被简化为利益算计。在这个盛行利益算计的时代,如何确保观点和立场的公正、可信?荀子的“解弊”(解除蔽惑)之论至为重要。
对今天的一些“学人”来说,也有三种“蔽惑”需要解除。
第一种,解历史之蔽。巨变之际,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尤其强调“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的三峡”尚未渡过,而历史知识的阙如,一则使研究者看待社会诸问题缺乏历史眼光,陷于理论的焦躁与短视,二则历史被人为遮蔽,研究者和一般公众无法窥知历史真相,无以知大道所在,惟知依傍人物,人云亦云。
第二种,解权势之蔽。庄子曾言,求真知却被物质和权势所诱惑,就是说谁给钱给地位就帮谁说话。实际上,甚至中国的一些智库之不成熟,泰半也受制于此“蔽”。
第三种,解思维才学之蔽。中国传统,向来不重逻辑思维,近代翻译家严复最早发现中国人不重视归纳法,都是从“子曰”、“诗云”出发进行推演,这种经学传统,绵延不绝,在新时代不过是把“子、诗”换个现代名字而已,它不可能带来新知,反而禁锢思想;而科学的方法,就是从观察获得的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原理。严复所言的英国经验论传统是值得认真对待的。
“解蔽”之法,要旨在于,不管处境如何,要始终保持独立自由的思考,出诸公心,持诸公论,持之有据,言之成理。
(《中国青年报》 2013.12.27 任大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