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汉服的符号分析
张翼在2013年第6期《四川理工学院学报》上说,从2003年开始,“汉服热”逐渐兴起。但汉服的定义实际上存在分歧,对于现代汉服的理解也众说纷纭。现代汉服作为一种服饰符码,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首先,它是古典文化的象征,代表了人们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反抗,对思想归属的寻找和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开掘;其次,它是汉民族的象征,代表了人们在汉民族形象模糊和全球化冲击的双重焦虑下,重塑身份认同的应对策略;再次,它还是一种消费符号,表达了人们对于文化、学识、才智、地位的想象,在消费社会中对“独特”的追求。
公共空间艺术要给艺术家话语权
韩美林在2013年12月27日《光明日报》上说,提高公共空间的艺术审美,要重新思考到底谁说了算的问题。既然培养了艺术家,就要信任艺术家。在城市规划、城市雕塑、城市建筑等公共空间设计上,管理者、出资方要给予艺术家话语权。当前城市建设缺乏协调规划,城市雕塑艺术品被混乱的环境包围;“出钱的人”刚愎自用,甚至提出违背艺术规律的要求;管理者任意修改艺术作品,不给艺术家说话的机会等。在管理者、出资方与艺术家之间的“甲乙方”关系中,要提高管理者的审美观和文化艺术修养,提高大众的艺术审美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民族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跨文化交际中的沉默行为
马红艳在2013年第6期《中国石油大学学报》上说,沉默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和语言一样传递着非常丰富的信息。但沉默的使用因文化而异。在东方,沉默是一种积极的交际策略;在西方,沉默行为则被视为一种消极、被动的反应。沉默行为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作、学习、政治、商务谈判和日常交际中。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东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观、价值观和语境交际类型。为了减少跨文化交际的失误,我们必须克服自己的文化定势,增强对中西方文化中沉默行为差异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