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距今三百三十多年前,清朝康熙十七年到十八年(1678-1679年)间,曾供职于清朝钦天监监务的耶稣教会传教士、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在大清国的京城,就成功地试制了一台由蒸汽推动的蒸汽轮机,并将该机安装在一辆小车上。当将汽锅中水加热产生蒸汽,推动叶轮机驱动小车,小车持续行驶可达十多个小时。这项发明可谓是蒸汽机汽车的始祖了。
这项发明比法国人巴本1690年造出“一个小车的模型,由蒸汽的力量把这小车推动了”,还早了十多年。而法国炮兵军官居纽1786年制造出来的蒸汽机汽车,更是在南怀仁之后一百多年的事情了。
旅居中国上海租界的匈牙利人Leinaz,1901年冬,从香港买进了两辆美国产的Oldsmobile(奥兹莫比尔)汽车,专供租界地内的外国人使用。
这两辆汽油内燃机汽车是最早出现在中国境内的汽车。两辆中一辆与当时的敞篷马车一样,也是凉棚车顶;另一辆则是可折叠的软棚,就像“黄包车”的软棚,故此国内百姓多年来,一直称此为“小包车”。当时售价为每辆650美元。
Leinz从香港运入上海的两辆汽车,几经上海工部局开会研究,于1902年1月,决定参照马车每月征收2个银元,对其征收银元,并先发给临时牌照。这就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汽车牌照。
1902年,上海工部局正式增设汽车执照专项,并起草制定下发了车主应遵守的规则。这就是中国第一部地方性汽车交通法规。而上海也成为中国最早进口汽车和拥有汽车的城市。
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11月9日,重臣直隶总督袁世凯花了万两白银从香港购买了一辆小汽车,献给慈禧太后为贺寿大礼。而袁世凯也就是中国的第一位“购车人”。
据说,慈禧生日那天,在检阅贺寿贡品时,看到了袁世凯敬献的寿礼洋汽车时,并不以为然,只觉得无非是稍作改动的一个轿子。
“这玩意叫什么?”慈禧太后好奇地问道。
“回太后,这玩意叫轿车”,袁世凯随即答道。
从此“轿车”一名,在中国沿用至今。
(《中国文物报》11.20 宁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