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2月,石景山钢铁厂(首都钢铁公司的前身)洗煤车间工程师黄筱三到党委秘书室来找我。他将写满一张纸的一封信展示给我看。这封信笔走龙蛇,字迹遒劲,信末落款是“毛泽东”三个字。
原来,这是毛泽东写给黄筱三父亲黄宗溍的一封信。黄宗溍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地理教员,曾是毛泽东的老师。1953年,黄筱三将父亲从湖南接到北京赡养。黄宗溍觉得自己精神尚佳,因此给毛泽东写过几封信,询问可否到中央文史研究馆去做点工作。
在回信中,毛泽东写道:“黄先生:多次惠书均已收到,迟复甚歉!”信中接着说:“文史馆事,已将尊函转去,成否不一定。”还写道:“送上人民币一千元,聊佐桮水之资。敬颂教祺。”(“桮”即“杯”)不幸的是,黄宗溍已在十多天前病故。黄筱三表示,由于老人已不在世,想请问党委经何程序把钱退还给毛主席。
当时,作为石钢党委秘书室负责人,我立即把黄筱三来访的情况向党委书记作了报告。党委书记让我打电话报告中共北京市委工业部,反映一下黄筱三的意愿和要求,请示如何答复。
隔了几天,市委工业部回话,转达市委领导同志的意见说,毛主席给老师写信和送钱,这是他们师生之间的事。黄筱三提出的问题,可以通过写信呈送给毛主席的渠道去办理。
我把这个意思转告给黄筱三,他立即表示明白了。
又过了些日子,黄筱三告诉我,毛主席在得知他的意见后,说了几句感人肺腑、让他终生难忘的话。毛主席说,老师走了,师母还在,还有师弟师妹,这钱留给他们用吧!黄筱三接着说,他的继母和妹妹还在长沙乡下,弟弟刚参加工作不久,想不到毛主席还把他们的冷暖挂在心上。
后来,黄筱三收到了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的来信,信中说:“已将黄老先生逝世一事报告主席。主席要我代他表示对于宗溍先生的哀思。”“主席的意思,把上次送给宗溍先生的一千元,移送黄老太太,作为家用补助。”
田家英的这封信,是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信笺纸上,交给石钢党委会转送给黄筱三的。
许多年过去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使我获益良多。它使我们看到了毛泽东身上闪耀着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以及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毫不自视特殊的崇高风范。在此之前,也有人请毛泽东出面,向文史研究馆推荐人选。例如,1954年,毛泽东在给田家英的信中,就提到有人求他举荐李淑一进文史研究馆、他婉言谢绝一事。透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公权和私谊的界限,在毛泽东那里是何等的泾渭分明!
(《党的文献》2013年第4期 徐炳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