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年轻人作出了进入体制内,守着编制过安稳日子的选择。编制就这么好吗?应该怎么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副教授李长安认为:
与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相比,非公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许多企业人员流动频繁,这让很多求职者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在时下的语境中,编制意味着较高的社会地位,轻松安稳的工作,优良的福利体系,以及未来可能有的“权力诱惑”。一个编制,等于一份没有后顾之忧的工作,一个没有风险的人生,它或许稍显平庸,却绝对安稳。
将体制内视为“稳定”“保障”的代名词,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寄托在拥有编制,而不是自我奋斗上,这无论如何都是不正常的。大量人才涌向体制内,如果是出于为公众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公众利益,这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只是因为进了体制内能获得种种“好处”,就值得人们深思。年轻人是一个社会创新创业的生力军,理应身怀高远理想、奋斗激情,没有理由在青春岁月就过早地追求安稳。要重视“编制情结”反映出的青年人价值倾向,更要破解这种心理折射的现实问题。今天社会转型更加剧烈,社会竞争更趋激烈,人们更加渴求公平正义,不怕苦累就怕没机会。如此情势之下,我们尤其要注意,别让编制消磨进取者的朝气,别让编外风险加重创业者的心理负担。
要继续深化事业单位编制改革进程,创造自由而公平的选择与竞争机会,创造公正、公平的奋斗环境。比如必须尽快消除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存在的超额福利保障。如此之下,编制的光环才会慢慢消退。
(《深圳特区报》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