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始于1999年,初衷是延缓青少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以缓解就业压力。出乎意料的效果,则是中国高等教育由此进入大众化阶段。
正像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出现过的现象一样,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往往伴随着毕业生就业难和工资相对降低等现象,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发生了。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人们才会做这种猜测:是不是我们本来不应该如此大规模地扩大高等教育?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也就是说,根据人力资本回报率来判断高校扩招是否盲目,或者回答过去十余年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导致教育过度的问题,是简单且直截了当的。无论是使用扩招前的数据还是扩招后的数据,计量经济学研究都表明,高等教育比较低教育阶段的回报率更高。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劳动者群体的就业面过窄。拥有较高学历的劳动者,并不自愿从高端服务业转向制造业甚至农业这些传统上认为的低端就业岗位。
我们还有必要跳出即时回报率这种功利的考虑,从更长远的视角回答:我们为什么需要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在去世之前提供了自己对“钱学森之问”的答案。他认为原因在于:中国缺少一个创意的市场。市场,在这里代表的是一个舞台或者平台,思想或者创造力借此得到孕育、诞生、哺育、激励和成长。因此很显然,大学的健康且快意的发展,是产生这样一个市场的前提。中国的大学体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改革予以解决,但绝不应该成为因噎废食的理由。
(《北京日报》12.2 蔡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