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岛国,英国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文化地理的差异造就了英国人的内敛和沉稳,同时也造就了欧洲人的浪漫和热情。
英国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也曾经多次使它幸免于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曾经燃遍欧洲大陆,但是对英国没有太大的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的军队横扫欧洲大陆,但由于有英吉利海峡的阻隔,希特勒最终没有能够征服英国。因此英国有一点置身事外的超然感觉。
鉴于英国是漂浮在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与欧洲大陆有大洋相隔,有些英国人就感觉他们并不属于欧洲,从而更倾向于强调他们自身的文化和身份差异性。这种孤岛意识导致了英国人对欧洲一体化、对欧元表示出巨大的抗拒,他们认为加入欧盟就等于放弃他们的主权,加入欧元区就等于放弃了他们对自身经济发展的话语权。
英国作为一个岛屿国家,它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向海外扩张。可以说,孤岛的状况倾向于催生一种走出去的冲动,一种外向型的思维。
然而另一方面,孤岛的状况也可能产生一种岛国意识,一种自我封闭的、置身事外的超然心态。二战结束后,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纷纷独立,美国的崛起逐渐取代了英国在世界的霸主地位。在愤怒和绝望中,英国人的意识逐渐回归了英国本土,在自身的文化和传统中寻求力量。英国的乡村、庄园以及没有受到工业化污染的田园,没有受到全球化冲击的英国国民性,成为人们怀旧的主要对象。英国人的思维产生了一种向内倾向,一种抵御外来干扰的自我保护倾向。这种倾向在英国文学中尤为突出。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诗歌一反先前的世界视野和全球意识,产生了一种关注邻居、回归社区的倾向。
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国人自己也在寻求深厚传统与时代需求之间的平衡,他们自己也在批评那种狭隘的岛国意识。
(《光明日报》12.2 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