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2月03日 星期二

    “重新发现老人”需要善意

    《 文摘报 》( 2013年12月03日   01 版)

      有关老人的新闻近日成了媒体的热点:在江苏,大妈们为了晚上跳舞,占据小区空地;在吉林,一位82岁老人因为公交车没进站点让他多走了路,竟把司机骂晕了过去;在汕头,两名高三学生扶起了骑电动车摔倒的老人,反被老人诬陷讹诈……针对于此,一些媒体和舆论开始“重新发现老人”,提出了到底是“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的疑问。

      其实,不妨把这些老人的负面行为看作他们与这个社会的“冲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和社会的“冲突”会越来越多,但老人的问题从来不仅仅是老人的问题。

      有分析称,近几年出现的“新晋老人”大多出生于1949年前后,他们成长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匮乏”——精神的匮乏、物质的匮乏,这些“匮乏恐慌”很可能会导致修为的匮乏。于是,我们的大妈们在跳广场舞时很少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干扰了他人;于是,公交车上某些老人面对年轻人不让座很可能会“以暴制暴”。但是,如果大妈们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她们还会不会再去干扰别人?如果乘坐公交车的老人始终能融入在一个友善的车厢空间里,他们人性中“恶”的一面还会不会被激发出来?

      在“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的争论里,我们还能发现“中国式代际批评”的影子。当年“70后”和“80后”被上一代人评说,各种各样的标签都有。那时候“70后”和“80后”还没有话语权,现在他们大都成了社会中坚,被评说过的这一代人,又开始去评判曾经怀疑、评判过他们的那一代人。之所以“坏老人”能产生一定影响力,这和话语权的博弈不无关系。只是当年轻人成为事实上的强势人群时,我们尤其应警惕和反思自己的话语权。我们熟悉网络,能在网络上抛出“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的惊人之论,但老人们几乎无还手之力。

      老人不是“坏人”,敬老永远没错,与其反思是不是老人变坏了,倒不如反思我们当如何爱老敬老。“重新发现老人”没有错,但舆论在字眼表述上千万不能为了追求轰动而忽视了应有的基本善意。

      (《中国青年报》11.26 陈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