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大学将语文列为选修科目,英语却是必修;在中学课堂上,相对于英语数学的强势,语文也普遍被边缘化。但语文由必修变成选修,是边缘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语文边缘化的直接原因,跟现行的一些制度规定有关。比如语数外在中高考中权重相同,但由于学科性质的差异,语文成绩比较趋同,英语数学却可以拉开巨大分差,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之下,教学自然薄此厚彼。不少大学将毕业资格与英语四六级挂钩,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时,也往往关心英语成绩多于语文。哪怕工作之后评职称,“硬指标”也是英语而不是语文。
除了直接的制度规定之外,语文边缘化的更重要原因,就是它确实不如英语“实用”。尤其在大城市里,不少人仅凭出色的英语能力,就能获得令人艳羡的职业发展。反观中文能力,好了不算什么资本,差了也难言是种缺陷。这跟学校里的选修必修没有多少关系,而更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汉语言文字具有悠久光辉的历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她创造并维系了可以与任何一种文化媲美的民族文化,创造并型塑着我们精神领域的世界图景。具有“文化母体”价值的语文显然不属于经济范畴,不适用成本收益的理性计算,也不适用效用利润最大化的市场原则。然而,她正面临着“被适用”的困境。
在教育、文化和市场混为一谈的时候,在价值和工具难分彼此的时候,论述语文的重要性,呼吁重视语文一定是“艰难的说服”,并且难有实效。而当廓清了彼此边界,各归各位的时候,一个民族重视她的母语,领悟其无与伦比的美感和内涵,就一定能超出学校里的选修必修之争,而成为每个人一生中的自有之义。
(《解放日报》11.13 封寿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