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中华文化的开放性

    《 文摘报 》( 2013年11月19日   06 版)

        中华文化不是封闭的文化,她之所以有悠久的生命力,由于她具有开放的特色。

        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物产和音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文化发展;南亚的佛教,也影响了中华文化。汉唐时期对外域文化的吸收消化,促进了汉唐灿烂文明的出现;而唐宋时期中华文化的远播,也影响了东南亚诸国的发展进程。时至明清之际,在明代郑和下西洋终止以后,民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外交通日益发达。

        西汉末东汉初,外来文化佛教开始从印度传入中国。佛教宗派很多,但所有宗派都有一个基本概念“缘”。“缘”使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互为条件,形成了世界上的各种现象。人死后到另外一个世界,跟今世有联系,也就是缘起。

        中国儒学中原本没有这样的内容。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要探讨人类社会的种种大问题。由于佛教传入,在儒、佛既对立又融合的基础上,使儒学本身在形而上和心性说方面有了新的创造,与此同时,佛教中国化也在中国历史的隧道中行进着。在两宋时期,儒学将佛性移植于人性,不但要求辨明人性与物性的异同,而且对人性的研究超出了善恶对立范畴,引导至人性怎样才能“灭染成净”;在这个大题目中既显示儒、佛交融,又反映出儒学人性论的深化与发展。

        中国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融合,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之一。

        (《北京日报》11.11 张岂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