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在中国古代泛指读书人、文人、有学问的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统、道统的创造者及传承人。士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是个独立的阶层,其生存并不依附于统治者或权力集团。
先秦的士与国君讨论天下大事、共商大政方针时,都是坐在国君面前说话,几乎与国君“平起平坐”;也没有后来的士那种在统治者面前唯命是从、诚惶诚恐的心态。所以先秦的士有着相对独立的社会身份,有着自己的理想,有着与统治者不相干的自身的精神诉求,形成了士独有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品质,所谓“士人精神”是也。实际上“士人精神”在先秦并不仅仅局限于士的阶层,而是受到全社会的推崇,并成为先秦贵族阶层效法的人生圭臬。
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有首诗几乎家喻户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因为有愧于心,终于放弃了生还的机会,毅然地选择死亡——“以死谢江东父老”。“不肯过江东”在中国历史上成了一种动天地、泣鬼神的凛然壮举,铸就了一个知耻者的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为中国传统文化谱写了一曲永不衰退的精神绝唱。项羽失去了生命,却留下了涵盖千秋的知耻精神。
知耻是人类道德的基石,是社会良好风气的源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品质。人一旦不知耻了,必定堕为类似动物的“非人”,什么丑事、恶事、无人性的事,都干得出来。所以,我们的先人将知耻视为“士人精神”的灵魂,是士人为人处世的生存底线,是他们建功立业的原始动力。
(《书屋》2013年第6期 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