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漂小伙为办护照遭遇刁难返乡6次多跑3000公里”,到“济南孕妇及家属为办准生证三地跑十多趟未办成”,近来媒体对“办证难”问题的集中曝光,激起了公众集体的痛感。
一些地方只是将这种冷脸和刁难看成是一种不正之风,是官僚主义的表现,仅是停留于道德层面的认知。其实,“全民办证难”绝不仅仅是不正之风那么简单,也是腐败文化的一种延伸。
在窗口办证盖章的其实并没有多大权力,只是最基层的办事员。他们并不像位高权重的官员那样掌握着寻租的资本:垄断着资源分配权和项目审批权,一个章就对应着成千上万的利益,很容易达成权钱交易。窗口单位打交道的都是普通百姓,办的都是与生活而非利益相关的证。老百姓一般不至于为办个老年证去送礼,也不会为了办个自己应得的准生证而去送钱,普通的小老百姓也没有这种“关系”。无法将手中这点儿权力转换为利益,于是就有了“损人不利己”的百般刁难,以冷脸和刁难获得一种变态的心理补偿,满足那种扭曲的权力欲:没法将这种权力兑现为实在利益,没法让你“孝敬”我,却可以让你不舒服,让你跑断腿,让你感受到我对你拥有的权力,别把这权力不当权力。
所以,这不只是不正之风,而是蔓延的腐败文化之下的病态表现,他们眼中从没有纳税人,不觉得那是一种应该向纳税人提供的服务,而觉得是一种应该获得利益回报的权力。千万不要低估这种窗口的冷脸,它直接催生了民众与政府的对立,因为政府是抽象的,民众与政府打交道主要是通过窗口的办证盖章等小事,这种冷脸和刁难,在公众眼中就是政府。
(《中国青年报》10.26 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