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

    踏访乾隆平定叛乱纪功碑

    《 文摘报 》( 2013年09月28日   07 版)

        悲凉传说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次年,乾隆发兵征讨回疆。1759年,清军穷追不舍翻越帕米尔高原,最终逼迫巴达克山国(中亚古国,位于阿富汗东北部和塔吉克斯坦东部)交出了大小和卓的首级。

        在征讨大小和卓最后一役的发生地雅什库里湖畔,清朝政府树立了一块石碑,用满、汉与维吾尔三种文字详细地记述了这次战役的经过,称为“乾隆纪功碑”。

        到过此地的欧洲探险家们,在他们的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凄凉的传说。19世纪的英国探险家T.E.戈登写道:“大小和卓迫使他部族的妇孺骑着骆驼和马投入湖中,以免落入敌手。今天在这一带的柯尔克孜人中还流传着这个悲恸的传说,常常有人听见湖边传来的人和动物的呼喊声,那是对死亡的恐惧。”

        命途多舛

        在《新疆图志》中记载,清光绪年间,海英率考察队于1892年1月到达乾隆纪念碑,发现仅存碑座一方,寻获断碑3块,上存83个汉字。海英记录下汉字,重树了一块新碑。

        如今,无论是原碑还是新碑,早已不在原地。从史料上看,清光绪年间的海英考察队很可能是在当地见过它的最后一批中国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几位著名的欧洲探险家,还曾有幸一睹过它的真容。

        1890年10月,英国著名探险家荣赫鹏曾找到石碑。“它已经断裂,但还有一大块在基座上。这块碑距阿利楚河水面约30米高,离入湖口数公里之遥。碑文明确地记载1759年清军驱逐大小和卓,一直追击到巴达克山。”

        荣赫鹏提到,这个有历史意义的地方曾于1892年6月在俄国人和阿富汗人之间发生过一场军事冲突,就在这场冲突过去几个星期之后,英国探险家邓莫尔伯爵到了这里,在碑的周围发现了阿富汗人的遗体。俄国人后来将这块碑带走并放到了塔什干博物馆。

        不过,荣赫鹏可能记错了,邓莫尔伯爵本人曾提到,他是1892年11月11日到达苏满塔什的,距离这场军事冲突已有几个月,他在当地并未看到士兵遗体。“关于这块碑的历史,我们的向导什么也告诉不了我们,他只知道这块碑在那场冲突后被俄国人用马驮走了”。

        然而,邓莫尔伯爵马上又写道:“我后来在塔什干博物馆见到了这块碑,拿到了碑文的译本:在山顶上,有一万个人举手投降,中国士兵从四个方向过来,如入无人之境,两个首领看到抵抗毫无意义,便率众逃跑。中国军队就像虎豹在追逐野兔和狐狸那样……”

        (《新民晚报》9.22 姜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