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退休的百岁保险箱库
走进上海交通银行的大厅,感觉有如步入金碧辉煌的宫殿。交通银行企业文化经理何成钢指着大厅天花板告诉记者:几年前这里翻修时,运来了30多吨黄金,把顶部的图案都描绘了一遍。
在银行就职的何成钢更像半个学者,外滩每栋老建筑的故事、名人轶事,他都如数家珍,他的“话匣子”就从记者背后的保险箱库开启。
这是一间好莱坞大片中的保险箱库造型。大门是厚厚的航空舱门似的正圆形,外层钢板,分别有密码锁、一大一小两个舵手转盘,每天早上开门,都需要一名职员按密码锁,两名青壮男性分别转动舵手转盘,一起合力才能打开——这场景基本就是好莱坞大片里的常用桥段。圆门的内层表面是一块透明玻璃,玻璃里面机械造型复杂,如同钟表。
银行职员表示,他们从未拆开门的里层,顶多换几个铰链上的螺帽。也就是说,自从1927年,这幢大楼造完至今,保险箱库沿用至今,一个多世纪里,门都未曾拆解过,玻璃表面至今没有任何印记,光洁如新。
银行里的名人印迹
这幢大楼于1927年开始运营,是当时金城银行南方的办公重心。
曾担任北洋政府财政部科长、库藏司司长,后来成为交通银行总稽核课主任的江苏淮安人周作民,彼时成为金城银行董事长,他聘任的文字秘书,是著名诗人王辛笛。
王辛笛一边担任周作民的文字秘书,一边热衷于开展文娱活动,所以当时的文化名人与王辛笛往来繁多,经常出入此楼。上世纪40年代物价飞涨,一些热心办出版的朋友常常入不敷出,如曹辛之的星群出版社、巴金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和平明出版社,以及《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都先后受到过王辛笛的资助。
有一次,郑振铎找王辛笛帮忙,为的是《清代文集》。郑说这是坊间罕见之本,为防流失海外,希望能够买下。但《清代文集》价格昂贵,一般人难以承受。王辛笛立马想到董事长周作民,周作民听完一口答应,将《清代文集》顺利买来。
1955年周作民病故后,其子女遵照遗嘱,将《清代文集》全部捐献给国家,周恩来总理在上海举行的追悼会上送了花圈。
(《解放日报》9.23 龚丹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