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来,美国廉价小说、好莱坞影片、商业广告等,共同创造了一个迷人的“牛仔神话”,编造了许多“英雄救美”的浪漫传奇故事。
历史上真实的美国牛仔是被牧场主雇用的马背劳工。他们要边骑马边把其他牧场越界的牛赶走,将本牧场出界的牛赶回来。“走马巡边”的牛仔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赶牛的艰苦工作。
巡边牛仔住的“边界营地”极其简陋,还要自备吃的东西。比这种艰苦生活更难耐的是,“巡边牛仔”有时在茫茫草原上好几天都遇不到其他的人。
牧牛队的牛仔因人多,少了一点孤独,但多了些危险。牧牛队要到远离牧场本部的牧区或公共牧区放牧牛群。放牧的牛群有千头以上,多的有两三千头。牧牛队到放牧区随水草而牧,安设临时放牧营地。牛仔的住处多为帐篷。牧牛队晨起而牧,日落收牧。夜晚牛仔们还要值班守护牛群,防止野兽的攻击和盗贼的偷盗。
牧区“赶拢”是牛仔们承担的最艰苦的工作。牧场主们每年以春秋两季“赶拢”的方式来分开他们的牛群,给新生的未打烙印的小牛打上与其母身上相同的烙印。每个赶牛小队的牛仔在队长的指挥下,骑马穿越荒野,涉过河流,翻过山岭,把匿身灌丛中、散落在山脚下或溪河边的牛找到,赶回中心集合地。在每个赶拢现场,每天要完成给两三千头小牛打烙印的繁重任务。夜幕降临后,每个牧场被打过烙印的小牛都必须有牛仔值班看守,以防它们再逃往四野。从早至晚,牛仔们每天要连续工作多达18~20个小时。在赶拢季节,牛仔们天天食宿在荒野之中。
美国牛仔为牧场主创造了巨额财富,但他们的境遇比同时期美国工矿企业的工人还差。19世纪80年代,美国普通牛仔的月工资为40美元左右,他们每周的工作时间长达105个小时。同期,美国制造业工人的月工资为33美元,劳动时间为60~72小时。
牛仔的居住与生活条件也很差。虽然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牧场为牛仔准备了睡地铺的简陋工棚,但他们四季都仍在荒野中劳作。牛仔们还要受到牧场各种严苛规定的限制。这些10余岁至20余岁的青年男子不能在牧场结婚,甚至和牧场主的妻女说句恭维话都不允许。“英雄与美女”的牛仔神话基本没有历史的真实性。
(《光明日报》8.13 周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