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8月17日 星期六

    香港有个喜帖街

    《 文摘报 》( 2013年08月17日   07 版)

      理想社区

      喜帖街的诞生,是六七十年前的事了。

      香港这座城市有个特点:很多地方是在政府规划之余自发形成的商圈。1950年,港英政府决定在位于湾仔的利东街发展印刷业,集中经营信封、信纸、名片等。在密集的印刷商铺的竞争中,各商户各出奇招。渐渐地,一些印制喜帖、红包、挥春的商家胜出。于是,利东街在1970年代就变成了人们口中的“喜帖街”。     

      写过《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城市学家简·雅各布斯曾经说过,在好的小区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在老湾仔,在老喜帖街,好像一切都恰如雅各布斯所说的那般完美。 

      喜帖街的建筑除了面向庄士敦道和皇后大道东的部分为高楼外,其他都是1950年代至1960年代修建的唐楼(唐楼是中国华南地区、香港及澳门一带于19世纪中后期至1960年代的建筑风格,混合了中式及西式建筑风格,多为3层至4层高,前面设有柱或无柱的骑楼,多数唐楼没有电梯),它们整齐划一,而且露台相通,别具特色。

      这些唐楼将地下作为印刷店,用于陈列商品,楼上则是印刷厂。这种“厂店合一”的格局,也形成喜帖街别样的特色。另外,喜帖街一街之隔就是布满食肆的厦门街,距离湾仔地铁站也仅3分钟步程。这里早已是香港人采购印刷品的首选之地,也成为不少外地游客购买港式纪念品的热门景点。

      留不住?  

      2007年,香港政府推出“湾仔旧区活化保育计划”,计划把喜帖街的重建项目设定为以婚嫁为主题、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商场,名为“姻园”,业务包括喜帖、婚纱礼服、花店、蛋糕礼饼及花车租赁等,而在喜帖街经营的旧商户,则能优先以市值租金租用——这个计划立刻遭到强烈反对。

      首先,对商场“姻园”之名很多人就觉得反感。当时即将卸任的湾仔区议会主席的文化人黄英琦对媒体说:“姻园这个名好骨痹(肉麻),如果市建局当年肯听一下大家的意见,就不用搞个这样的计划出来。原先好好的有条喜帖街,不知多蓬勃,左邻右里又融洽。”

      其次,商户反对。商户指出新建成的商场租金高,而且打破原有格局,恐难以维持生意。有位陆先生,早年在喜帖街从学徒做起,满师后自立门户,与太太一起在喜帖街开店,专营烫金印刷,已经超过20年。陆太太说,以往喜帖街有20多间同性质店铺,接到订单时可由多间店铺分工合作,如印卡片时将卡片底纹交由印刷铺负责,而卡上的烫金样式则由他们负责。但是新的商场落成,不能担保所有的商户都会回来,他们散落全港各地,合作起来成本又会增加。  

      大家最后的共识还是希望将喜帖街保留,但遭到回绝。就这样,喜帖街就“顺理成章”地被拆迁了。

      拒绝改名

      在这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喜帖街可说是宗尘封的往事。但是,最近为什么又忽然再度成为热点了呢?如果不是地产商自作聪明,准备把喜帖街的名字改成“囍欢里”,或许香港人也早已忘记有这回事。

      而地产商对此还颇觉得意,他们说:“‘囍’字有喜事成双的意思,象征中式婚礼;‘欢’代表‘欢欣’;‘里’则意味着乡里及老家的情怀。”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囍欢里”三个字庸俗地谐音“喜欢你”,更让他们一厢情愿地以为“盼带出婚嫁喜讯的甜蜜”。谁知这个名字公布以后,勾起香港人保留喜帖街未果的沉痛往事,等于在伤口撒盐,地产商被骂得狗血喷头,网上有人发起“一人一电邮”投诉地产商。老街坊说:“不如叫‘憎死里’(恨死你)啦!”

      最近,有媒体记者经过利东街重建地盘附近时,发现原来写着“囍欢里”的工地木牌,已经被遮起。

      (《法制周末》8.8 许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