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的消失来自对瘴区的了解 刘祥学在2013年第6期《江汉论坛》上说,史料中关于“瘴”的记载最初见于《后汉书》,东汉后有关“瘴”的史料愈多,至宋到清中期达到顶峰,清末后逐渐减少。最初的瘴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有毒气体,之后演变为一种医学上的疾病,其成因据史料记载多与炎热潮湿有关,或有人将其归结于自然地形地貌的影响,如山区森林导致有瘴。进入20世纪中叶后,瘴完全消失,这是因为其在历史上本就是夹杂着传说与流言,多有虚妄荒诞成分的神秘对象,而随着人们对瘴区了解的深入,原先的迷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
词体在苏轼手中由俗转雅 李锦在2013年第5期《求索》上说,苏轼通过移诗入词的形式,借鉴和模仿了唐诗的创作技巧和风格,也让词作的熟悉感给读者带来了更大的感染力;通过集句成词的形式,在展现个人才学的同时也帮助词进一步向诗歌靠拢,逐渐雅化;通过化用诗意来推陈出新,让词有了更醇厚的味道。檃栝(yǐnkuò,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剪裁改写)成词以合乐可歌为创造目的,也正说明了苏轼对词体音乐特性的尊从。苏轼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给词体带来了典雅之气,提高了词的文化品位,也改变了词体的审美情趣,使词体的接受对象由普通大众逐渐向上层的文士转移,词体在苏轼手中真正开始由俗转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