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冀州,有一座叫冀宝斋的博物馆,里面的藏品年代穿越、造型奇异,有穿着中山装的十二生肖,三英战赵云的瓷盘,商代的青花瓷瓶,唐五彩人物纹筒瓶等等。
“冀宝斋不是个案,在浙江横店、四川成都,甚至北京,都有类似的私人博物馆,里面的展品,你只能用可笑来形容。”从事收藏报道多年的资深媒体人陈楠说,“到2012年,我国私人博物馆已经发展到1000余家。个别省份甚至在短时间内出现了200多家私人博物馆”。
私人筹建博物馆的热潮背后其实也颇有深意。国家职业艺术品鉴定师赵景华分析:“一个是可以圈地,打着成立博物馆的旗号问政府要地;再一个是希望通过私立博物馆将假古董变成真古董,然后私下出售,获取暴利;还有就是获取社会地位和信誉,从而用博物馆里的假古董进行融资洗钱。”
事实上,国家对于私人建立博物馆的准入制度是非常严格的。关于博物馆的展厅面积、展示藏品的数量、质量和真伪、博物馆的票价、消防等,都需要达到相关部门的要求。但是在赵景华看来,这种严格仅限于“准入制度”,而非“监督机构”:“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达到了这个准入制度,并且可以开办私人博物馆,那么我的展品质量和真伪,就无人监督了。现在很多私人博物馆在拿着藏品去审批时,都是拿真品,但是一旦通过审批,就会换成赝品。”
“古人玩古玩,玩的是古董里的‘道’,但是现在人玩古玩,大多是为了钱。所以一旦跟钱扯上关系,古玩收藏的味道就变了。”赵景华感慨地说。
(《山东商报》7.11 王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