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密集调整多个国字头领导小组的组成人员,并新成立了3个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是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议事协调机构,大多属于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承担跨部门重要业务工作的组织协调任务。因此,“领导小组”的政治规格更高一级,这直接体现在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的结构上。
近期调整的领导小组,组长均由国务院总理或副总理担任。其中,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呈现出明显的“高配”特点,组长为总理李克强,两名副组长是副总理张高丽和国务委员杨洁篪,成员包括外交部长、发改委主任、财政部长等30位部委一把手。
领导小组的组成人员属于兼职。一般来说,小组设一名组长,但副组长和成员的数量不固定。他们的办公地点并不在中南海里,而是分散在各个部委。此外,出于实际工作需要,领导小组的组成人员不仅仅来自国务院系统,也有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等官员。领导小组的时间长短不固定。可能是三年五年,也可能二十年以上。随着任务的完成,这些小组也会撤销。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师周望曾对“领导小组”的运行进行分析。在领导小组的所有组成部门中,牵头部门是主要的事务承担者。领导小组一般成员的主要职责在于代表自己所在部门为小组的工作提供协助,将领导小组的决议和要求带回到各自的部门。
对于“领导小组”机制的运行效果,原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曾经评价:“在重大决策具体落实和实施过程中,建立跨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有利于减少层级、提高效率。”
(《北京青年报》7.10 关庆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