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在全国首创精神障碍患者院外“家庭”,使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回的出院患者通过“家”的帮助,迈出回归社会和家庭的第一步。在这里采访,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想回家。”
芳姐、穆智、王英、悦悦、赵丙志、大奎、刘琦,7名曾经是重症精神分裂的患者,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海棠园”之家。
海棠园的房子租用的是一处有两三百平方米的农村四合院。5月22日早晨6点刚过,海淀区上庄镇这个特殊的家庭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女主妇芳姐先蹑手蹑脚地起床,进厨房熬上一锅稀饭,又到街上买了十几个烧饼夹肉。早晨6点30分,家里的其他成员都起了床。男主人穆智拿着笤帚在扫地,赵丙志、大奎和刘琦兄弟三人洗漱完了开始吃早点。
吃过早饭,护士长老穆带着赵丙志等几个男人到“家”里的小菜园去绑黄瓜架,芳姐开始盘算中午给家人做什么饭。大学文化的穆智到院门口的“话吧”去看店面,悦悦则坐在“家”里开办的小超市里开始卖东西。
“女家长”治家井井有条
芳姐是大家庭选出来的“女家长”,一年多的时间里,芳姐把一家人每天的伙食料理得井井有条。
记者见到芳姐时,芳姐上身穿一件湖蓝色的纱质衬衫,下身一条白色长裤,脚上穿着一双黑色皮凉鞋,非常时尚。芳姐笑着告诉记者,她的这身衣服都是“网购”的。为了让住在“家”里的精神病康复者跟上时代生活,海棠园里配置了电脑,爱美的芳姐和女孩悦悦,已经学会了从网上购买衣服。
芳姐是地道的北京人。家里有丈夫和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十多年前,芳姐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住进了精神病院,这一住就是八年多,每天就是吃药吃饭睡觉,没事就在封闭的病房、楼道里呆着。
近两年芳姐不断要求出院,医院也多次和芳姐的丈夫商量,但是芳姐的丈夫不同意接。原来,芳姐的丈夫拒绝接芳姐出院是因为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2011年,医院创建了海棠园,芳姐办理出院手续之后就住进了医院给她安排的“家”。
“男家长”负责经营“话吧”
穆智是大家庭选出来的“男家长”,他是一名大学毕业生,有文化,负责经营“家”里的“话吧”、打印社工作。
居家过日子,到银行、邮局买电,交燃气费等等,都是最常做的几件事,但是对于在精神病院住了18年的穆智来说,他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买电。为了做好“男家长”,他开始第一次尝试独立外出买电。
买电地点是在上庄供电所售电营业厅。2月份刚来时,穆智跟着其他家人去买过一次,知道了买电的地点,也熟悉了基本流程。
第一次独自上街买电的穆智拿着装有购电卡和1000元现金的信封上路了。路上车辆、行人不多,穆智的步伐仍显得有些慢。住院18年,他的反应速度、行动能力难免退化,现在正努力一点点恢复。
走了约半小时,到了上庄供电所售电营业厅。大厅里有两个窗口,穆智稍稍迟疑了一下,朝着“缴费”窗口走过去,轻声问:“请问交电费是在这儿吗?”得到肯定答复后,他从信封中掏出购电卡,递给营业员。
“我买950块钱的电。”穆智说。营业员告诉他,第一档0.48元/度的电已经用完了,只能买第二档,0.51元/度,并问要不要买?上次来买电交钱,刷卡就行了,因此这是穆智始料未及的。
思索一阵后,穆智决定就买第二档的电。一分钟便办理好了,接过营业员递出的购电卡和找的50元钱,穆智小心地装回信封,放在裤兜里。
穆智,东北人,1985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北京的一家仪表厂工作,两年后患精神分裂症住院,一住就是18年。他在仪表厂工作时分了一间单身宿舍,患病后北京的单身宿舍被拆迁。穆智至今未婚,在北京也没有亲人,老家父母已经去世,只剩一个妹妹,想回家但出院后无处可去。
最小成员管超市
海棠园的第一个家庭成员是23岁的女孩悦悦,也是家庭中年龄最小的成员。悦悦脑子好使,被“家长”安排看超市卖东西,小姑娘现在进货、算账都门儿清。
住院期间天生活泼的悦悦就天天吵着要回家,医院也认为悦悦病情稳定出院回家没问题。海棠园一建立,院里就安排悦悦到海棠园来生活。没想到悦悦死活不愿意来。最终医院只得答应先来试试,不习惯就接她回去。现在悦悦已经在海棠园生活了近两年,每当护士开玩笑说送她回医院,悦悦都赶紧说:“我表现多好啊,干吗送我回去?”
悦悦父亲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悦悦小时候父母离异,悦悦跟着父亲和奶奶生活。悦悦读初二时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病院关了3年多。现在,悦悦奶奶年迈、父亲有病,作为监护人的姑姑是一名公交车售票员,实在无力监护悦悦。
家庭女成员扫地帮厨
海棠园里有一名叫王英的女康复者,40多岁,梳着短发,智力和情感已经开始退化,在厨房里帮助择菜、扫地。
从记者早晨走进这个“家”,就发现王英总是低着头,谁说什么她也不搭茬儿。
来到海棠园后,王英碰到了她入住精神病院8年后的一件高兴事:出游聚餐下饭馆儿。由于“家长”精打细算过日子,海棠园的“家”里有了1000多元的结余。经院里同意,“家长”们决定带着家人组织一次春游,再下一次饭馆儿。那天,医院安排了一辆面包车,一家人到公园玩了一天,中午还在饭馆搞了一次家庭聚餐。聚餐会上,“家长”让每个家庭成员点一个自己爱吃的菜。王英点了柿子椒。有人问王英:“你几年没吃过饭馆了?”王英道:“8年。”
王英家里有丈夫和孩子,但是王英在精神病院住院8年多,她的丈夫很少来看她,过年过节也从没有接她出去过。王英几乎成了无家可归的人。
三名家庭男成员种菜
赵丙志、大奎、刘琦,是大家庭中的3名男成员,都是50多岁。他们主要负责“家”里的小菜园。
每逢周五,是小牛坊村里的大集。除去看超市和“话吧”的人,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可以去赶集。芳姐也趁着集市上菜、肉便宜,多买一些肉、菜。家里的3名男成员则把菜地里吃不了的蔬菜拿到大集上出售。他们已经能熟练地和顾客聊聊天,砍砍价。
家里超市、“话吧”、菜园的收入,院里全部返给家庭成员,“家长”根据每个人的出勤、劳动态度和对“家”里的贡献,把钱分给大家。 (《北京青年报》6.3 李罡 周敬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