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块地方,唐朝时又叫幽州、范阳,这里最有名的节度使,就是安禄山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军,一举打下了唐朝的首都长安,逼得唐玄宗出逃。他们走后,就任命了一个叫李怀仙的人当了伪范阳节度使。
安史之乱被平定,唐朝的军队重新逼近幽州,李怀仙没了招数,率众投降。朝廷干脆就让李怀仙把这个官当下去了。没多久,李怀仙被部将所杀,他的手下朱希彩上位,后来朱希彩又被杀,朱泚、朱滔兄弟先后成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朱家这哥俩本事挺大,朱泚去趟长安,朱滔就把他老窝给占了。朱泚一瞧,干脆在长安又把安禄山的事儿重新做了一遍,把唐德宗轰跑了,自己当了皇帝。
朱泚败亡后,在幽州称王称霸的朱滔也老实起来,上表表示忠于朝廷。没多久,朱滔病死,手下就推举了朱滔的表哥刘怦。刘怦没有当官的命,几个月后也病死了,他的二儿子刘澭赶紧把在外地的哥哥刘济叫了回来,这样,幽州卢龙节度使的“大任”,就落到了刘济头上。这时候,距离安史之乱被平定,只有22年。
刘济是昌平人,年轻时去长安参加过考试,中过进士,当了整整25年节度使。
幽州卢龙节度使是个什么官
刘济的职务是幽州卢龙节度使,这是个什么官儿呢?
早年间,节度使叫都督,是军事长官。部分都督很受重视,上任时要被朝廷授以旌节,就叫节度使了。到唐朝,节度使成了个正式的官职,说白了就是现在的军区司令长官。幽州(范阳)、卢龙(平卢)就是两个大军区。
按说两个军区,不是该有两个节度使吗?由于唐玄宗对安禄山太信任了,让他把两个节度使兼任了,后来,就成惯例了,谁上台都是兼任,刘济也一样。而且,幽州卢龙节度使还是一名长官、两套班子。幽州节度使在牙城南办公,卢龙节度使在牙城北办公,各自有各自的行政体系。刘济也不怕累,南边上几天班,北边上几天班,来回跑。
幽州卢龙节度使的管辖范围很大,包括现在的京津,也包括河北保定、沧州一带,向北则达到坝上,包含内蒙古的许多地方,东北方向则直达辽宁。管这么大一片地方,在当时却算不得很好的差事,因为这一带人口稀少,生产力和经济也相对落后,相比于南边的魏博、成德两大镇节度使,刘济的实力还真是偏弱。
刘济是个柔和的军阀
和唐朝后期的大多数节度使相比,刘济算是个柔和且规矩的人,尽管他无情地驱逐了自己的兄弟,但他却从来没有背叛过中央。
刘济性格里的另一面,就是喜欢佛学。北京史学会的王德恒先生曾经说,房山云居寺有刘济所撰写的《涿鹿山石经山堂记碑》。在云居寺的经洞里,也发现了刘济出资刻写的《大般诺经》和《法华经》的经文石碑。王先生说,云居寺和这次发现的刘济墓地相距很近,可能是刘济有意将墓地选择在寺庙附近,他应该是真心向佛的。
刘济的日子也不好过
当然,刘济这个节度使也当得相当凶险,北边有押奚、契丹等民族不停骚扰,南边有魏博、成德、义武等大镇虎视眈眈。所以,他采取的策略就是听中央的,顺从朝廷。朝廷觉得他挺听话,有点功劳就给他个荣誉官衔,比如唐德宗给过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荣誉等等。所以刘济的墓志铭上,头衔又多又长。
没想到,率先反对他的,是自己的两个亲弟弟。刘济能当上节度使,他的大弟弟刘澭功不可没。所以刘济一高兴,就跟刘澭说,等我死了,你上。
当然,这种承诺不靠谱。刘澭眼巴巴瞧着,刘济却任命自己的长子刘绲当了节度副大使。刘澭郁闷之极,私下给皇帝写信,想建立自己与朝廷联系的渠道,刘济当然不干了,发兵。刘澭吓跑了,到了长安,皇帝和稀泥,刘澭也就没回去。
小弟弟刘源一瞧,大哥过河拆桥,就开始不听号令了。刘济派兵把小弟弟活捉,押送到长安,让皇帝处置。皇帝又和稀泥,弄了个官给刘源当,这事儿也就混过去了。
当然,刘济也对外用兵,打的最大的胜仗就是对北方的奚族。当时奚族南侵,刘济迎战大胜,将其击溃。
刘济死在自己儿子手里
刘济进攻王承宗,带的是小儿子刘总,大儿子刘绲在幽州大本营留守。仗不打了,该撤兵了,刘济却生病了。
刘总想,爹要是死了,自己就一定要当上节度使,但必须把哥哥做掉。他就散布谣言,说皇帝对刘济进攻王承宗的进军速度不满,要撤了他,换刘绲。
谣言越说越真,刘济真急了,开始追查谣言来历,把军中好几十个大将,以及刘绲的哥们,全给杀了。然后命令刘绲到自己面前来。
刘济知道这事没完,死扛着不吃东西,怕受暗害。可他渴,想喝杯酏浆(米酒之类),结果一杯下去,被毒死了,年仅54岁。
可能刘济到死都不知道是谁下的手。而他的大儿子刘绲,刚赶到涿州就让刘总派人抓住了,乱棍打死。就这样,刘总当上了节度使。他当然要装出孝子的样子来,厚葬刘济也就是必须的了。
(《法制晚报》6.22 老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