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追求虚幻的绝对“真实”。所谓历史的真实仅仅是指主观的真实,而绝不可能是客观的真实。而只能有近似真实与逻辑真实。追求绝对真实的迷思,使得历史学的活动空间受到人为的逼仄,与整个社会产生严重的疏离排斥,这显然是历史学研究宗旨偏颇而导致表述形式艰涩,无法扩大受众的基本原因。
二是排斥合理的宏大叙事。在历史学研究的选题中,一些学者只看重对枝节性历史现象的考证或描述,而轻视甚至否定对历史规律和重大问题的考察,轻视理论思维,这就有可能使得历史学研究迷失方向,严重削弱历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其结果是使历史研究日益被社会边缘化,历史学的价值严重失落,其影响更趋式微。
三是陷入思想方法论上的片面性泥淖。具体来说,它表现为:一是观念上的唯“新”是尚,唯时是趋。二是方法上的照搬套用,唯洋是取。三是表述上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四是执迷于所谓的“科学”规范。历史学研究当然要秉持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完全排斥艺术,杜绝合理的想象与一定的虚构。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之一,就是提倡“文质彬彬”,主张“文史不分家”。多年来,我们的史学研究太讲究内容表述上的理性了,冷静严肃得令人窒息,完全排斥了文学的想象、艺术的夸张,研究成果总是千人一面,枯燥乏味,读这类“成果”,不要说一般大众惟恐避之不及,即使对历史工作者来讲,也是一份苦差事,同样兴味索然,昏昏欲睡。
要让历史学重新走向社会,融入今天的生活,就必须正视这些误区,走出这些误区,否则,谈历史学研究的重振,谈以古鉴今,不啻为痴人说梦,顾盼自雄而已!
(《光明日报》3.20 黄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