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3月19日 星期二

    日本:灾区重建何其难

    《 文摘报 》( 2013年03月19日   07 版)

        日本“3·11”大地震两周年之际,依然有大量受到核辐射的土地没有清除污染,灾民们捏着樱花盛开的旧照却无法重返故乡,每周五定期举行的反核游行的锣鼓声响彻首相官邸上空。对灾民来说,重建家园、复兴灾区的道路还很长。

        据日本气象厅统计,自“3·11”大地震后两年来,共发生有感余震9572次。比余震更令人担忧的,还有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所留下的阴影。为了冷却在地震后已经报废的核反应堆,需要不间断地注入大量的水,由此每天都会产生400吨左右的高放射性污水。这些污水既无法净化回收,也不能直接排放。对此,日本政府除了不断地修建大型储水罐外别无良策。目前,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已经建有900多个大型储水罐。

        另外,仅在福岛县境内,就有4800余处受到核辐射污染的土壤无法转移,不得不被放置于原地,其中很多地方是学校、公园、公共住宅等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报告书显示,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居民患癌症的风险提高。

        面对如此紧迫的局面,日本政府的应对措施则显得有些慢条斯理。按照日本政府的计划,彻底完成对该事故的处理至少需要三四十年的时间。不仅如此,苦于电力短缺和能源进口量暴增的安倍政权,甚至已经开始讨论最快于明年重启部分停运的核电站。这不仅让灾区的人们难以理解,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引发了抗议浪潮。

        在灾区重建资金的使用问题上,日本政府的许多措施也颇受争议。据报道,为复原一棵在海啸后枯死的松树,日本岩手县政府耗资1.5亿日元,而住宅损毁度过半的家庭最多只能领取300万日元的补助。当地许多居民都表示,在尚有30余万灾民居住在临时避难场所的情况下,灾区政府却大搞这样的“面子工程”,令人实在无法接受。

        (《光明日报》3.13 谢宗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