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出生的王骁威是韶关学院09级学生,其论文《仅用1表示数问题中素数猜想的一个反例》被国外权威数论期刊收录,此前他找一些国内专家被泼冷水,投国内权威杂志第二天就被退稿。他偏科,四级未过,想读研可能没希望。
对于王骁威论文被退稿,有国内数学专业期刊表示,这是因为数论这一分支非常狭窄,没有审查这方面稿件的能力。
说实话,这是一种相当牵强附会的解释,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并无太大差异。如果不是严谨认真的国外学术杂志慧眼识珠,恐怕一个天才就会如此被埋没。这说明,我们的差距不在于没有天才式人物,而是缺乏造就天才的土壤。
真正的学问之道,不仅需要有宽容自由的学术环境,而且需要有善于发现人才的制度机制。天才不是等来的,而是培养造就或者及时发现出来的。这正如鲁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中谈到的,“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北京青年报》11.12 志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