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开幕会上,集中党内智慧和凝聚党内共识的十八大报告出现在十八大代表面前。作为党代会上最重要的文件,它是如何出炉的?通过对近两届党代会报告诞生过程的梳理,读者可以找到答案。
确定重点课题 充分调研
在历届党代会报告起草过程中,调查研究工作贯穿始终。往往在报告起草组成立之前,相关调研工作就已着手先行。
十七大报告的调研工作在十七大报告起草组成立之前两个月就已启动。2006年10月上旬,中央确定了包括科学发展观理论问题研究、和谐社会理论问题研究等在内的20个重点课题。中央还组织了36个部门和单位进行研究,把上述20个重大课题分解为62个具体课题进行专题调研,并形成62份调研报告。
2006年12月19日至29日,十七大报告起草组在正式动手起草报告前,分成7个小组分赴13个省市区就十七大报告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意见。而在2007年4月下旬,报告起草组还在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下再次就17个重大课题到14个中央和国家机关进行专题调研,听取这些部门负责同志或分管领导的意见。
这些广泛深入的调研工作,为此后党代会报告的起草奠定基础。
提前一年 启动报告起草
十六大报告起草组于2001年10月下旬成立,而十六大于2002年11月8日召开,报告的起草工作超过一年。十七大报告起草组的成立时间是2006年12月,此时距十七大召开还有10个多月。
负责起草党代会报告的人员汇聚理论权威和专家智囊,既有来自中央机关、国家部委、军队的负责同志,也有地方的领导干部,还有专家学者。在报告起草组成立后,报告起草的指导原则也随即确立,随后是确定报告的主题。
不断完善 反复修改
在确定了主题、框架之后,报告的起草工作也开始正式进行。在十六大报告起草组对提纲进行修改后,2002年2月2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经讨论原则同意提纲报告,并提出重要修改意见。起草组根据这些意见,在报告提纲基础上开始起草报告。两个多月后,起草组经过反复修改,写出报告初稿,上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5月16日、17日,政治局常委连日审议报告。
在报告撰写过程中,由于有多次征求意见和调查研究的过程,党代会报告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数易其稿成为了普遍现象。以十七大报告为例,在近10个月的时间内,起草组共召开各类会议100多次,对报告反复讨论、认真推敲、精心修改。
面向党内外 广泛征求意见
在党代会报告起草过程中,面向党内外广泛征求意见成为了起草过程的重要特点。
在十七大报告起草之前,中共中央于2006年12月15日下发《关于对党的十七大报告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各地区各部门共反馈了124份书面报告。在报告起草之前,对党代会的议题向全党征求意见,这也是历届党代会重大报告起草中的第一次。
对议题的征求意见仅仅是开始。在报告起草的全过程中,征求意见的范围不断扩大。2007年7月11日,党的十七大报告征求意见稿下发各省区市、中央各部委、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军委总政治部、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和部分党内老同志征求意见,征求意见人数共5560人。
胡锦涛总书记还先后在北京、重庆、杭州等地主持召开座谈会,面对面地听取各省区市和军队各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报告征求意见稿共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2700多条。报告起草组对收到的所有意见都进行了认真梳理和研究,共吸收890条意见和建议,作了950处修改。
大会期间 最后定稿
在大规模征求意见基本完成之后,党代会报告的最终完成也进入了冲刺阶段。以十七大报告为例,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召开会议讨论报告稿,提出意见,经修改后,提请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讨论。随后,起草组根据要求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10月9日,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认真讨论了报告稿,共提出239条意见。报告起草组据此对报告稿进行了认真修改。2007年10月12日,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党的十七大报告稿,决定提请党的十七大审议。10月15日,十七大开幕,根据大会期间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又对报告进行了多处修改,许多意见被吸收进报告最后的定稿之中。
(《北京青年报》11.8 孙昌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