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归国的打算开始于1955年5月,直到1965年7月实现,时间跨度10年之久,经历了许多曲折。
一篇文章阻碍归国路
寄居海外的落寞与寂寥,时刻撩拨着李宗仁思念祖国之心。1959年10月,居住在香港的程思远来到北京,他详细地向周恩来陈述了李宗仁几年来的思想经历与回国的愿望。周总理听后,热情地对程思远说:“你转来的德邻先生的信,说他愿意把自己珍藏的历史名画献给国家,这表现了李先生的爱国精神,政府考虑接受。”
毛泽东对李宗仁归国一事始终十分关注。有一次,周恩来向他陈述李宗仁回国的热望,又担心其回国后生活不习惯时,毛泽东说:“他愿意回来,我们就欢迎他回来。住不习惯,可以再回去,来去自由嘛!”这一“来去自由”的政策,特别适合李宗仁的特殊处境。于是,周恩来依据这一指示,制定了关于李宗仁回国“四可”和“四不可”政策。“四可”,包括“可回祖国定居,可在欧洲暂行再定行止,回来后可再出去,如愿意可再回来”;“四不可”,涵盖“不插手台湾问题,不介入中美关系,不和第三势力搅在一起,不介入国共关系”等。
1963年圣诞节前,程思远向李宗仁转达了中共中央关于他归国的有关政策。李宗仁表示:“我只要‘一可’,回到祖国定居,安度晚年。”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使此事再起波澜。
1964年2月,李宗仁在美国的《纽约先驱论坛报》上发表文章,内容关系到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误解。文稿见报,在国际社会引起了不良反响。这显然与“四不可”的精神相违背。鉴于此,其归国一事不得不延迟考虑。
毛泽东批示三致周恩来
1965年2月3日,毛泽东收到了中共中央调查部送呈的一份报告。报告主旨:其一,李拟从美国经香港回国;其二,李离美决心已定,已登出广告,折售在新泽西州的房产;其三,李宗仁对昨载在美报发文事,追悔莫及。
毛泽东阅后,当即批示:“总理:似应欢迎李宗仁回国。去年向美报投书问题,无关大局,不加批评,因他已自己认错了。”
遵照毛泽东指示,周恩来立即作了详尽部署:为安全计,建议李不要在欧洲举行记者招待会,亦不可发表书面声明。李宗仁表示同意,并拟经巴基斯坦回国。至于声明一事,同意李一进国门即于机场发表书面声明并接见记者,惟声明稿应事先同国内商妥。
7月20日,李宗仁偕夫人郭德洁,在程思远陪同下到达北京。在机场,周恩来精心安排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李宗仁面对欢迎他的人群,激动万分,庄严地宣读了事先同周恩来商定的声明:
“16年来,我以海外戴罪之身,感于我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之下,使国家蒸蒸日上。我本人尤为兴奋,毅然从海外回到国内,期望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致力于一切反帝爱国事业,今后自誓有生之日,即是报效祖国之年……”
李宗仁的话确是肺腑之言。当李宗仁的话甫一落地,郭沫若便热情地握起了李宗仁的手说:“祝德邻晚岁安康,天日可庆!”
(《党史纵览》2012年第7期 赵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