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辛笛:做人第一 写诗第二

    《 文摘报 》( 2012年10月20日   06 版)

        他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到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英国文学。他当过教授,又是“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历经沧桑,他的诗作的艺术感觉,不仅与半个世纪前依然能够和谐衔接,而且丝毫不输给当今的现代派诗人。他曾同老作家施蛰存、柯灵一同获得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敬慰纪念奖。他就是辛笛(1912-2004)。

        辛笛自英国留学回国后,正值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大学纷纷内迁,辛笛因为家庭拖累无法内迁,便进入金城银行。黄裳回忆,那时辛笛利用银行工作之便,以大量贷款支持巴金的文化生活出版社,郑振铎、李健吾的《文艺复兴》杂志,臧克家、曹辛之的《诗创造》杂志,以及平明出版社、星群出版社、森林出版社、开明书店等。黄裳把辛笛的为人概括成四个字“急公好义”。

        许多老一辈的人谈到辛笛,都会说起他把15万美金捐给国家的故事。

        辛笛的父亲王慕庄留给儿子不少遗产,有在国内及美国买的股票。解放后,辛笛要求将国外委托基金会投资的股票全部捐献给国家。辛笛委托中国银行通过香港的中介机构,经过繁琐的手续,非常曲折地将这笔外汇调回国内,没想到此时已增值为十五万美金。这在现在仍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在当时更不用说了。

        辛笛一边执意把钱捐掉,一边要节俭家里的开支,甚至不让把用完的牙膏管扔掉,他剪开牙膏管的尾部及边沿,沾在内壁上残余的牙膏够他用一星期。

        晚年的辛笛的足迹遍及海内外,每到一处,几乎都留下了现代诗和旧体诗,若以诗为史,可以看到他乐不思蜀。他主编《20世纪中国新诗辞典》时,腰上挂着尿袋,坐在床和书桌的中间,一首一首地看,他沉醉在诗海中,看得忘了时间,忘了吃饭,30多度的高温里(他不能享受冷空调),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

        这本辞典的编撰工作从1991年开始,历经六年时间,于1997年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这是辛笛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大贡献。

        辛笛老人在离世前,儿女们曾问过他有什么要嘱咐的?他没有回答。也许,他的遗嘱早已写在二十年前的《一个人的墓志铭》里:“我什么也不带走,/我什么也不希罕;/拿去,/ 那怕是人间的珠宝!/留下我全部的爱,/我只满怀着希望/去睡!”

        (《深圳商报》10.12 王圣思 楼乘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