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

    后圆恩寺胡同故事多

    《 文摘报 》( 2012年10月13日   07 版)

        北京的老胡同不多了,抬眼望去,大槐树、大榆树绿叶遮天蔽日的老胡同亦不多了,有着“老北京”宁静、安逸的老胡同更不多了……后圆恩寺胡同恰恰是这么一条散发着传统京味文化的老胡同,没有商铺,偶尔几声单车铃声,如果禁止汽车通行,这条胡同堪称完美。

        后圆恩寺这条貌似平常的胡同,隐藏着几处不平常的宅院。有茅盾故居、镶黄旗官学(现为黑芝麻胡同小学)、友好宾馆(历经前清王府、蒋介石行辕、中共中央华北局办公处、南斯拉夫大使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的变迁)等等。

        镶黄旗官学,作为一所小学,基本上大门紧闭,我从门缝里也瞧不出什么端倪来。清末,当局者搞教育改革,镶黄旗官学更名为八旗第一高等学堂,如同今天人们口中的“北大”、“清华”。据悉,晚清,满清统治者为了让子弟振奋,挽救奄奄一息的大清江山,特地从美国进口全套英文教材,实施最先进教育。无奈,八旗子弟“铁杆庄稼”吃惯了,不愁前途,依旧醉心吃喝玩乐,没几年,大清也玩完了……

        友好宾馆,现在变成了会所,永远铁门紧锁。由外面看园子的一角,却有些残败相。据说这园子中西合璧,当初,建园子的庆亲王奕劻之子虽然没有什么大作为,但在园林艺术的鉴赏力上是一流的,只是他也没想到自己很快就失去了这个园子。这便是,世事无常,“到头来为他人作嫁衣裳”。

        茅盾(1896~1981)的宅子在后圆恩寺,不算太起眼。两进四合院,前院搭着葡萄架,挂着一架秋千——茅盾为孙女亲手做的……茅盾1974年到1981年生活在此处,可以说,后圆恩寺胡同记载了茅盾平和、澹泊的暮年生活。

        我注意到,在“四人帮”倒台后的四年,茅盾写了60多万字近百篇文章,可谓“高产”,但这些都不足以与他中年时写的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在读者中影响大。于我个人而言,我最喜欢的是他1941年创作的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1978年,茅盾站在门口送客的照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垂暮的茅盾,双眼中,是对这个世界的看淡,经历了无数次的花开花落、月缺月圆,悟透人生悲欢离合。

        (《北京日报》8.7 乔宗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