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学经历了奠基时期和转型时期。奠基时期是指孔孟对儒学的奠基,转型时期是指孔孟儒学向荀况儒学的转型。这次广泛而深刻的重大转型,如下限止于战国末,约经历了七十年。
造成这次转型的重要原因是社会的实际需要。如司马迁所说,荀卿书都是面对“亡国乱君相属”,写下的“嫉浊世之政”,批判“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之著。孟轲曾主张“法先王”,荀况主张“法后王”。前者的语言指向在远古的尧、舜、禹,后者的语言指向当下的诸侯王。孟向荀的转型,更是先秦儒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光有孟轲“尽心、知性、知天”、“性善论”等本体论,以及“仁、义、礼、知(智)、圣”的形上本体,显然不够,需要走向与经验论相结合的学习论、认识论、新天道论、正名逻辑观等,这是必然的。
《论语》以《学而》开篇,《孟子》首篇《梁惠王》已称“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荀子》首题《劝学》,可谓继孔孟而阐新说。《劝学》的主旨是勉励人学习,其深层含义是说后天的成长环境尤其是教学语境对成材的重要。学习不限于书本,包括学习生活中的许多实证知识,包括“隆礼”(尊重和实行礼仪)、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等。
在如何认识世界的认识论问题上,荀况有一系列重要见解。关于对大自然的认识,孟轲多半强调大自然的天性,任其自然。荀子的《天论》则在古代生产力较为低下、大自然远未得到开发的情形下,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是前所未有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况把自然存在、自然开发利用、自然辩证之理、人和“知天”等统一在一起,都作为自然认识论,在最带本体性的认识论层面上,荀学已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理。
(《中国社会科学报》9.17 李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