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是现代社会里最受欢迎的达成共识的途径,“真理越辩越明”这句话,常常被人引用。可我觉得,真理有时越争辩越糊涂,最后还可能变得灰头土脸,不像真理了。
几年前,美国一位学者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了埃墨里大学的一项科研结论:在2004年美国总统竞选当中,研究小组各锁定了30名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坚定支持者,结果一点都不出意料,小布什与克里的辩论总是强化了各自支持者的立场,辩论越是白热化,双方的阵营越是偏爱自己的支持者。因此,民主党人更加民主党人,共和党人更加共和党人,水与火不可能妥协。
这一研究结论似乎让人很是扫兴。它表明,一旦有强烈的爱憎,就会听不进对方的意见,一点也不怀疑地沿着偏见的道路走到黑了。从中你可以窥见,对立双方的辩论不是在追求真理,而是在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的私利。
不过,进一步的研究还是给出了一点希望。英国哲学家图尔敏提出了一种论证模式:这个世界上并非只有爱与憎两种情绪,绝大多数人的立场也不是那么“坚定”,往往处于游移状态,双方的辩论在有这个因素——独立第三方的参与下有了意义。辩论的必要性在这儿就体现出来,辩论固然无法撬动对方的铁杆支持者,但是却可以说服那些还没有拿定主意的、非铁杆的中立者。
在这个意义上,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让辩论彰显出真理,让我们当一个尽量超脱的中立者,让我们别那么容易成为偏见的奴隶。只有在大多数公民愿意和习惯说理,有说理的能力和习惯的社会里,辩论、说理才会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公共政策才可能给民众带来好的服务。
(《解放日报》9.12 柳延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