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13日凌晨零点32分,林彪从山海关机场乘三叉戟飞机仓惶出逃。在这突如其来的重大政治事件面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了些什么呢?
不眠的“九一三”之夜
林彪叛逃的消息传到北京,周恩来总理对宣传报道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当时,林彪的去向已明,但后果不清,一切要做最坏的打算。林彪乘坐的飞机一旦降落在莫斯科机场,苏联将如何动作?是隐匿不宣,还是公开发表声明?如果是后者,必然成了轰动全世界的爆炸性新闻。对此,我们在宣传报道上,必须密切注意形势的发展,在突如其来的被动中争取主动。
根据指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立即采取三项措施:第一,“盯住”莫斯科电台的广播,一旦有关于林彪的报道和动向,立即向中央报告。第二,在广播中立即去掉林彪的名字、习惯用语和题词等,停播一切赞颂林彪的文章、歌曲和节目。第三,反复播放《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鼓舞人民,加强纪律。
这一切都是为了争取主动而安排的,不能等外电都已报道,我们还在按原来的路子作宣传报道;也不能让人民群众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公开。在外电未公开报道之前,我们暂不发消息,静观事态的发展。
内外有别 从容计议
然而,在按照上述的要求广播了两天之后,仍然没有收听到林彪抵达莫斯科的任何消息。是林彪没有到莫斯科?就当时中苏的紧张关系而言,苏联绝不会放弃这一大做文章的时机。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这时候,陆续有所传闻:13日凌晨2点30分左右,在蒙古的肯特省坠毁一架中国军用飞机,机上9人全部死亡。这是不是林彪一伙出逃乘坐的飞机?
中央在没有完全弄清事情的真相以前,对宣传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当放宽宣传的尺度,在某些文章和节目中,有计划地适当出现林彪的名字,甚至也可以偶尔出一次“以林×××为副”的提法,争取时间,稳定舆论。这样做不仅很快消除了国内人们的猜疑,也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已经出现的外电的种种猜测。
这期间,在接待外宾的对外表态中,对与林彪有关的人和事,如有人问起,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某地广播局的负责人宴请罗马尼亚客人时,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罗方有人举杯特意“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我们也只好举杯,无言一笑了之。
国庆22周年的庆祝方式也随之改变。为避免因出席人员的改变而引起猜测,不搞大型庆祝活动,公开申明的理由是:新中国已建立20多年了,局势稳定,不必年年搞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对一些国家的领导人来电祝贺我国国庆,有的仍提到林彪的名字,广播时将过去全文广播的做法改为摘要播出,有意作了回避。
时机成熟 公之于世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从1971年10月上旬开始,按照中央部署,在内部陆续传达林彪反党集团罪行材料,不久在公开宣传中开始点名批判。
宣传上一旦公开,必须严格控制,绝不能再让林彪的画像、题词、语录等以正面的方式出现。虽然在公开之前,在广播宣传中已有所准备,但真正做到“彻底”清除很难。这类稿件、节目太多了,哪些是林彪的习惯用语,哪些是中国的传统用语,区分不清;编辑、记者多年受到种种影响,也很难在落笔时不留痕迹。为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成专门小组,广泛搜集有关林彪的言论,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分析。
从林彪“九一三”叛逃出走到公开点名批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宣传经历了一个严格掌握、适度放宽、又严格掌握的过程,从而在重要时刻稳定了局势。
(《周末》8.16 杨正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