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费国良是上海交大附中的68届高中毕业生。1969年3月3日,他和几个同学看到我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的报道,他们几个人一合计,决定报名到黑龙江去。
1969年4月底,费国良乘坐卡车到达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27团工副业4连(渔业连)驻地,做好了与入侵我国水域的舰艇作斗争的准备。
6月30日前后,一艘间谍船多次在八岔岛附近水域搜集情报。据有经验的老职工说,这条船在哪里频繁活动,就是苏军马上要到哪里进行挑衅的前兆。
7月5日,中国民兵离岛到八岔边防站所在地进行实弹射击训练,他们的意识里一直把苏军的炮艇和军人作为假想敌。
7月7日那天,苏军的581号炮艇又来挑衅了,晚上大家就讨论到底怎么打。知青的军事知识,大多是在电影《地道战》里看来的,有的人提出挂雷拉弦那样炸炮艇的想法,显然有些幼稚。讨论会上最终拟定了一套应对方案,“把六个爆破手都埋伏在江岸边1、2、3号阵地上面”。
遭遇战打响了
1969年7月8日上午,费国良他们由于打不到鱼歇工学习,负责观察瞭望的知青进来报告,苏军两只船从苏六哨兵站下来了,由于他们的舰艇经常在黑龙江上游弋,大家没当回事。但10分钟后,瞭望哨兵心急火燎地冲了进来,说苏舰要靠岸了,所有人都紧张起来,纷纷拿起武器,按照预定方案进入阵地隐蔽起来。
费国良隐蔽在3号阵地,他看到4个苏联人,从码头方向沿小路走到他们驻地宿舍前面。就在这个时候,只听到“轰”的一声巨响,一股浓烟从江边升起,战斗打响了。原来,隐蔽在1号阵地的投弹手、上海知青蒋海星向苏艇投射了手雷。
一瞬间,爆炸声枪声响成一片,从没打过仗的中国民兵纷纷开枪投手榴弹。费国良日记中记载:“有的战士纵身跳上被炸的敌船,不顾敌军另一只船中的冲锋枪扫射,奋勇作战”。
当天晚上前苏联外交部向中方递交了抗议照会,称“一批武装的中国人”“侵入苏联国境”,“隐蔽”在八岔岛的“苏联部分”,于“上午10时30分”开枪袭击苏联工作人员,打死苏方人员1人、打伤3人,重创苏联快艇2艘。前苏联的学者后来称八岔岛事件,苏方有两名人员死亡。
带着俘虏撤退
知青揣摩入侵的“苏修舰艇”已经被炸毁,还在中国岛上俘虏了“苏修入侵者”,已经完成了原定的战斗目标。中国民兵也知道苏联边防军不会善罢甘休,凭自己这点轻武器和所剩无几的弹药,是无法抵抗苏军更大规模的武装入侵的。指导员立即命令全体人员带着俘虏马上撤退至岸上八岔村内。
由于情况紧急,八岔岛上一个党员排长因为负责看管俘虏,在匆忙撤退中,忘了回宿舍拿那份他负责保管的知青自行拟定的反突袭作战方案。这份方案被当日下午登岛的苏军找到,后来曾作为指责我方蓄谋制造流血武装冲突的证据提出过。但或许也正是这份方案,使苏方认识到这场战斗是中国老百姓的作为。
八岔岛事件显示了中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苏方也不得不默认中方对八岔岛的实际控制权,此外涉及航标的历史遗留问题也逐步得到了解决。
(《解放日报》8.14 刘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