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以冷战为背景的宇宙探索曾长期拒绝女性的进入。然而,随着人类科技触角的延伸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偏见正在放下。至今,包括中国的刘洋在内,已有8个国家的57名女航天员踏足太空。
1963年6月,苏联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坐在一个狭窄而制作仓促的飞船上了太空。绕了地球48圈后,她重重地砸回了地面。人们兴奋地打开舱门,却没有看到预想中的那一幕——苏联女英雄、人类首位女航天员此时已被撞击至重度昏迷。
第二天,刚被抢救过来的捷列什科娃接到命令:重返着陆点。她被精心化妆打扮后,再次进入载人舱,人们欢呼着奔向她。舱内,捷列什科娃微笑着等待重见她的人民。这些补拍的照片意在宣告苏联在太空竞赛中的胜利。
当时,美苏争霸表面是军事和科技,但实质是制度。因而,争先把女性送上太空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相当的政治色彩。为此,苏联建立了首个女子宇航员中队,美国则开启更具野心的“水星13女杰”工程。
“他们往我们耳朵里注射冰水,让我们吞下长长的橡皮软管,喝放射性的水,还把我们倾斜、旋转,直至失去各种感觉……”美国“水星”计划的女子成员们这样回忆这段“非人”的训练。然而,由于国会的阻挠,她们的努力最终白费,这也间接成就了捷列什科娃。由于既定目标的实现和对手的缺位,在此后长达19年的时间里,苏联再也没有派女宇航员出征太空。
捷列什科娃飞向太空后第9年,顽固的美国国会终于想通了,他们修正了“民权法案”,在理论上为美国女航天员的诞生扫清了歧视障碍。1983年6月18日,斯坦福大学毕业生赖德升空,成为美国首个女航天员。
此时,深陷经济泥潭的苏联已无力阻挡其航天工业的萎缩。整个80年代,美国共有11名女航天员飞上了太空,而苏联则只有1名。
冷战的结束催生了一个繁荣的太空时代。女航天员不仅在数量上,更在成就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进入90年代后,世界一共诞生了45名执行过太空任务的女航天员,一些人还载入了史册。例如飞行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露西德,第一位女指令长科林斯,第一位黑人女航天员杰米森以及亚洲第一位女航天员向井千秋等。
现在,女性在失重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细致、冷静、心理耐力和抗病能力等优势正逐渐被发现和证实。在美国,一项名为“百年星船”的研究计划正在进行,它准备将人类送上火星或者周边卫星安家落户并繁衍后代,未来,更多的女性进入太空将成为一种必需和潮流。
(《南方周末》6.23 叶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