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先圣孔子2000多年前对治国者的教诲今天读来仍有意义。不过,在春秋战国那个大转型大变革的混乱年代里,孔子的“德政”主张却无法实现。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想之所以不能实现,关键在于他假定人性善,认为官员通过慎独、修行可以达致道德的自我完善,但这对绝大多数官员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
官德的养成本质上不是一个“教育”的问题,而是一个“法”的问题。
高尚的官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和从政实践修养而成的。今日中国社会道德滑坡,官德不彰,原因固有很多,但关键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市场经济的实行使市场的等价交换原则渗透进了权力领域,官员把人民赋予自己管理社会的权力变成一种“奇货可居”的商品,用它出售来交换利益。二是政治运作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程度低,政务不够透明和公开,致使官员在运用权力时,更多是靠道德良心制约自己的行为,缺少严格的制度规制人们的行为,从而使得官员的道德失范不可避免。三是现有的官德评价机制不完善,一些公正、守法、为民者得不到重用,曲意奉承者却反而能够飞黄腾达,这会导致官员队伍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鼓励不道德行为的存在和蔓延。
另外,民众的现代公民意识缺位也是官德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个社会普遍奉行的品行或道德,可以作为民主政治的必要源泉。要使对官员行政伦理的规范要求,有效转化为广大公职人员的内心道德,须通过道德教化,让其“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但更为重要的是,推进“官德”的制度化和机制化建设。其中,为官员“道德立法”尤显迫切。
(《民主与法制时报》7.2 邓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