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了为人民大众的文艺方向和深入生活的创作道路。《讲话》精神揭示的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不仅适于文艺界,对各界都有指导意义。70年后,新闻界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其实质也在于解决这个既是基本、又是根本的问题,是对《讲话》精神的继承与发扬。2012年第5期《新闻战线》发表了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百步之内 必有芳草》一文。文章深入论述了“走转改”活动的意义、作用与影响。本报特做摘编,以飨读者。
编 者
“走转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坚持
“走转改”活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当前思想宣传文化战线一系列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的回答。
长期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某些媒体当中变得模糊不清:是认识第一,还是实践第一?正确的思想、优秀的作品、好的新闻报道是来自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还是来自书斋、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抑或来自个人的冥思苦想?“真正的英雄”是人民群众,还是记者、作家、学者、官员?是人民群众高明,还是我们高明?还要不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还要不要为人民服务?这些问题,事关根本,事关大局,事关长远。归纳起来就是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的“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其实质是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原则性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走转改”是一次正本清源的实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根本立场、根本方法。因此,它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走转改”是对光荣传统的有力发扬
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永远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永远保持艰苦朴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这是我们党在长期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光荣传统,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领域不断取得伟大胜利、巨大成就的重要保证。
新闻界、文化界前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好新闻是用脚底板走出来的,“勿忘人民”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本质要求和道德基础。近年来,在一些媒体中,提国外“先进理念”的多了,提“现代新技术”影响的多了,相反,提党的光荣传统的少了。这种倾向早就引起了中央的注意。“走转改”活动在新的条件下,对于推动整个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继承发扬党的光荣传统,永葆政治本色,意义十分深远和重大。
“走转改”是落实以人为本的重大创新
科学发展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文化建设而言,“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为:一切为了人民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创造者和消费者,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走转改”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要求的一次重大创新。“走转改”要求全体新闻工作者、文化思想工作者转变作风、改变文风,走出书斋、走出大楼、走出办公室,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去寻找认识之本、新闻之根和创作之源,去发现群众的实际诉求和文化需求,去寻找文化发展与人民需要的结合点。
“走转改”是克服浮躁、抵制低俗的有效方法
实践证明,新闻工作者通过深入基层,在观念、眼界、习惯、感情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增强了对民情、国情、党情的了解,加深了群众感情、民生情怀,切实提高了抵御不良思潮影响、抵御低俗之风的能力。通过“走转改”,多了真情实感,少了虚情假意;多了触景生情,少了隔靴搔痒;多了实话实说,少了无病呻吟。从这个意义上说,“走转改”的确不失为克服浮躁、抵制低俗的一剂良方。
“走转改”是引领社会风尚的生动实践
“走转改”是社会文化单位特别是新闻单位发挥引领作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好实践。文风事关党风。成千上万的编辑记者、文化工作者自觉走向基层,深入群众,转作风,改文风,对党风、政风、学风和社会风尚的辐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只要走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就有好题材,就有好语言,就有好文风。可以预见,随着“走转改”的深入开展,对在全社会促进、推动、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必定会产生深远影响。
“走转改”是练队伍、育人才、出精品的必由之路
政治素质和优良作风必须经过长期实践的历练,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当中,不断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断增强对民情、国情、党情的了解,不断经受实际生活的磨炼,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逐步成熟、坚定。这是高素质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这个过程在高楼大厦和象牙塔中难以完成。“走转改”让新闻工作者走进基层这个广阔天地,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对文化队伍建设、新闻人才的培养和新闻精品的涌现具有综合性的作用。
“走转改”合乎新闻规律,合乎人才成长规律,合乎文化发展规律,合乎道德建设规律,对新闻队伍的建设必将产生长期、积极、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