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4月10日 星期二

    《欺凌》挑战美国电影评级

    《 文摘报 》( 2012年04月10日   07 版)

        在电影《欺凌》中,导演李·赫西没有大量引用数据和图表去告诉人们这种校园暴力现象在美国有多严重多普遍。相反,他采用简单的拍摄手段,记录下五个家庭的经历。没有专家和心理医生的分析,有的只是对真人真事的关注和洞察。

        泰勒父母在孩子自杀之后,把监管失当的学校告上了法庭。另一位年仅11岁就自杀的小男孩儿,他的父母成立了一个反校园暴力组织,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孩子。影片记录的焦点艾力克斯,早产儿,12岁,聪明可爱,却因为相貌奇怪而被人孤立,在最绝望无助的时候竟然说,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实施暴力的那个人。

        为什么这些孩子成为受人欺侮的目标?有的是因为相貌和偏见,而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生性腼腆,因为孤僻而遭到排斥。《欺凌》描述了这样一群孩子的肖像,他们本来心性纯良,却慢慢地在仇恨和恐惧中筑起了外壳。

        这样一部寓意深刻的纪录片却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了R级(17岁以下青少年必须由成人陪同观看),原因仅仅是因为片中6次涉及粗口。一个月前,美国密歇根州一名高中生在网上发起了签名活动,请求美国电影协会将《欺凌》的评级改为PG-13(某些内容可能不适宜13岁以下儿童观看),以便让更多的青少年看到这部影片,从而达到影片预期的影响。

        《欺凌》这部影片让人们看清了美国电影分级体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过时的评判标准反映了一种美国式的价值观。事实上,它常常对于高成本制作的“大片”表现得出奇的友善,这才是最卑劣的一种双重标准。

        (《世界新闻报》4.3 赵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