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3月13日 星期二

    于丹:让中国文化活着

    《 文摘报 》( 2012年03月13日   06 版)

        今日,人们是否依旧需要文化的慰藉?如何重建公众对文化的信任和需要?记者就此话题专访了著名文化学者于丹。

        于丹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诗歌。看过古人的文字,我们不禁要感慨:今天的人不但有品质的快乐很少,连有品质的忧伤都很少。我们很多时候表现出的愤怒和烦恼,并不是悲天悯人的情怀。无关失业、无关失恋、无关人际纠纷的伤怀,以及对于岁月流光的悲态,现在真的很少见。所以,我希望通过诗歌的普及传播,传达出人的情怀。

        从李杜时代到清末民初,我们没见谁自诩是书法家或者诗人,因为写字、写诗是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写诗写字是文人的基本功。到了清末民初,也出现过一大批有情怀和远见的知识分子,包括王国维先生、辜鸿铭先生等等。我记得林语堂曾经评价自己: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总体而言,他们身上拥有一种博大的文化情怀和视野。

        但是再往后,我们遗憾地看到:我们曾经一次次否认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时至今日,这场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的重塑仍在进行中。对于中国文化而言,理性和温暖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当下,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坐标:空间坐标是国际语境,时间坐标是当代语境。我们亟须在“当代与国际化”相交的时空坐标上,思考如何激活自己的文化。

        我们不需要一味的感伤和缅怀,而应建立一种新的姿态:让中国文化在新的语境下有一种活着的方式,是当代知识分子身上的重要责任。希望在情绪如此躁动的时代,我们仍能够信任文化。

        (《中国青年报》3.4 骆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