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3月01日 星期四

    谁来发现培育“学问的种子”

    《 文摘报 》( 2012年03月01日   06 版)

      今年,复旦大学推出了“望道计划”,旨在培养基础学科的拔尖学生。1996年,复旦大学也曾创办了“文科基地班”,2003年停止招生。近日,记者采访了担任过第一届“文基班”导师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

      王德峰说,一般人认为文、史、哲这些人文学科“没什么用”,大家更多地关注新闻学、金融学、法学。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充分认识到一点:基础学科是一个民族学术发展的根基,要做到后继有人,就需要专门有一种政策,在高中生中选拔对文科有极高兴趣并已具备了一定积累的人。这就是我们当时办“文基班”的初衷。

      当年从“文基班”毕业后,最终选择长期以学术研究为志业的人并不是很多。对此,王德峰认为,学术事业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即使在世界上历史更悠久的高等学府,基础学科中将来可能成为学者的人,在整个大学生人群中的比例从来都是很低的。因为有“文基班”的存在,我们至少获得了一个机会,去为人文基础学科发现“学问的种子”。如果连这个机会也没有了,他们很可能就淹没在找工作、考公务员、出国留学的大潮中。

      王德峰指出,在现代社会,一个民族的精神中心在它的大学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不能成为“高等职业培训所”。因此,在大学里总应当有一批年轻人成为“学问的种子”,将来可以为民族守护精神家园,推动学术思想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今的“望道计划”就是再建平台,为一批对文科非常感兴趣、有钻研志向的好苗子提供机会。

      (《解放日报》2.23 柳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