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3月5日的学雷锋纪念日,我拜访过一位退休的老人。生活并不宽裕的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给贫穷山区的几个孩子寄钱,没跟别人说过,家人都不知道。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媒体知道了,他因此成为争相报道的道德典范。老人跟我说,其实他并不认同一些报道把他写得很沉重很悲情:生活困难、穿着简朴却资助他人,自己身体不好却总想着别人——仿佛做好事是一件虽然崇高,却背负着沉重负担的事。
老人笑着说,他从来没觉得这么做有什么悲情,而且一直非常快乐。想到那些坐在教室中读书的孩子,觉得非常快乐;想到自己能帮到别人,觉得非常充实和幸福。支撑着他一直这么坚持的,正是这种快乐感和幸福感。
老人的这种快乐,促人反思。我们面对一个道德楷模的时候,都习惯在悲情中渲染崇高,在沉重中衬托高大,却忽略了帮助别人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我们习惯于阐释一个神圣的雷锋,将雷锋捧上高不可攀的圣坛,却忽略了这样的现实:作为一个人,雷锋是快乐的。很少有人去走近雷锋的内心,感受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快乐。
很难想象,如果做好事不快乐,如果不是因为快乐,还有什么力量能支撑雷锋做了一辈子的好事。对雷锋最经典的评价是: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才能超越这种“坚持做好事”的艰难。只有做一件让自己感到真正快乐的事,而且这种快乐并非昙花一现而能沉淀在内心,历久弥坚,才会使坚持获得坚如磐石的支撑。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也说过:人,不论如何自私自利,在他们本性中总明显存在某些因素,使他关怀别人的祸福,使别人的幸福成为他本人的必需,即使他在别人的幸福中,除了看到幸福而引起的快乐以外,并无丝毫利得。
读懂了这位老人的微笑,就读懂了雷锋精神;读懂了雷锋的快乐,才真正读懂了雷锋。
(《中国青年报》2.23 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