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连爆出的两个17岁男孩的残忍案例,令人发指且困惑。
一例是,合肥某中学的学生陶某,求爱不成便疯狂地将油泼向16岁女生,将一个清秀女孩烧得面目全非;另一例是,郑州某名校高二的优秀生,因为母亲对他学习要求严、压力大,竟然残忍弑母,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上学,直到被捕受审还说“不后悔”……
两个残忍的17岁少年,以及如今几乎每个学期开学时都要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事件,确实是极少数的个案。但是,从中也可以反思我们教育方式的不足和缺失。今天的中国式教育,是以悄悄抢跑和拔苗助长的方式,批量生产出一小批望之俨然的“哈佛女孩”、“耶鲁小子”,但在此后更远的人生发展中,却少培育出从创新能力到精神人格都令人敬仰的大师。相反,在持续20余年的沉重单调的机械学习和惟分数论的应试机制下,大多数孩子注定要一次次感受心理的无力和挫败,在一张张考卷之间,失落了对世界、对人生的鲜活了解与追求。
物质丰盈精神苍白,是这一代青少年的致命伤。过于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知识学习,却没有给予他们的精神世界发育、建设以足够的重视与帮助,才是最大败笔。
如果我们的学校、父母和社会,继续抱持着这种只见少数成功个案、不懂尊重平凡个体身心健康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不肯在塑造一个孩子健全、正直、充实的精神世界,或者是培养一个合格公民方面多花一点工夫,纵然有诸多善拿高分、得享厚禄的“精英”,我们的未来堪忧。
(《人民日报》2.27 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