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藏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独立文物鉴定家裴光辉见多了这个行当里专家们的种种丑事。
最近的一次,是震动京城乃至整个中国收藏界的“金缕玉衣”骗贷案。五名国内顶级鉴定专家,为一公司老总自制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开出24亿元的天价评估,老总据此骗贷10亿元。
如今,五位给出“真品”结论的权威专家正遭受着质疑。其中地位最高的史树清先生,现已去世。而根据另四位专家的回忆,“大家的意见都是随着史老走的。”
一件原本手工自制的金缕玉衣,专家们隔着玻璃展柜走了一圈,看了几眼,就成了价值24亿元的“古董”。而这几眼的收获也不菲,根据当事人的供述,这几位专家也得到了数万甚至十几万元的“鉴定费”。
其实,在裴光辉的记忆中,这样专家看走眼的情况,实在是不胜枚举。
裴光辉曾遇见这么一件事情。某拍卖行与一位专家商量好,把一件赝品鉴定为真货,然后专家从卖家的款项中获得10%的提成。这件藏品拍出了五六百万的价钱,但拍卖行反悔,只给了专家10万元。专家一气之下,向卖家“露了底”。没多久,卖家就停止了付款。
体制内腐败,也是让专家频频“看走眼”的一个原因。“公立博物馆这十几年收藏的藏品,都存在不少赝品。有地方博物馆,收紫砂壶就去宜兴,收青铜器就去洛阳,收青花瓷就去景德镇——现在那些地方可都是造假的窝点聚集地啊,人家在当地研究了多少年了,技术日新月异,这不是主动送上去挨蒙嘛!怎么看都像故意送钱的行为啊。”他听说,有些博物馆的领导亲属竟然在拍卖行工作——“这也太让人有想象空间了。”
他做了个悲观的预测,公立鉴定机构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中国的古玩市场就真的“玩完”了:不仅缺乏民主的选拔机制,近亲繁殖,更缺乏问责制度。
而专家的个人品行,也是个大问题。
现在很多专家都有多重身份:“既是鉴定的专家,又是一些拍卖行的合伙人。”——民间、官方都存在这样的人。外界是看不出来的。在明文规定上,这些专家只是鉴定家,并不拥有企业的股份,是古玩交易过程中的第三方。但是依然存在这样一个灰色地带:企业会给古玩卖家股份和提成,但不明写。
鉴定家是不应该参与买卖的独立方。有这种利益关系的专家,你敢信么?
裴光辉认为,除了提升学术和研究能力,监督机制的重建,也是让专家重获信任的前提,“专家需要拥有公民意识,要有独立的人格,不能高高在上。还有法治精神,有自我约束力,而且能够抗拒诱惑,这样的专家,民众怎么会不相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