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辩证法的三重智慧

    《 文摘报 》( 2011年11月10日   06 版)

      辩证法内蕴的三重智慧,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精神。

      “两面神”思维,助你走出“牛角尖”

      在西方文化里,辩证法被俗称为“两面神”思维。中国古代辩证法家创造的“有无相生”、“物盛而衰,乐极生悲”、“物极必反”等思想,都是辩证地看到了事物的两面性。这与形而上学只关注问题的一个方面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古代“塞翁失马”故事中,塞翁超越了孤立的“福”或“祸”的时间和空间看问题,考虑到了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不钻牛角尖,处事深远,胸襟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显示出的正是一种通观祸福两面而达致中道的智慧。

      只有条件把握准确了,看法才能正确

      当然,“塞翁失马”中“祸”与“福”的转换是十分偶然的,但是,正是那些偶然的因素促成了后来种种变化的结果。辩证法就特别注重把握对立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的条件关系。

      抗日战争初期,“亡国论”和“速胜论”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论调,毛泽东却得出了不同于常人的“持久战”论断。这个论断是建立在这样的条件把握之上的:中日战争是“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因此这场战争会经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经过持久战,最后的胜利一定是中国的。事实证明,毛泽东的“持久战”论断胜利了,这也正是辩证法的胜利。 

      创造条件,主动促成转化

      仍以“塞翁失马”为例。在现实中,促成“祸”与“福”转换的偶然因素不一定能构成必然关系,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双方不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动地向对立面转化的。要变“被动”为“主动”,就需要首先弄清楚促成两极转化需要哪些条件,然后主动创造条件,从而生成你所期待的结果。

      (《光明日报》11.4 王习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