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9月06日 星期二

    从古典经济学中解读“为人民服务”

    《 文摘报 》( 2011年09月06日   06 版)

      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上小学,老师为了让我们亲身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带我们参观了学校的麦地、磨房和大食堂,看看平时吃的馒头是如何做出来的。在热气腾腾的蒸笼边,炊事员大叔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讲,别看这小小一个馒头,它经过播种、收割、脱粒,然后运到工厂加工,最后才到食堂制成馒头,所以,你们要尊重农民伯伯和工人叔叔的劳动。正是他们的为人民服务,才有你们今天吃的馒头。

      但多年以来,一个解不开的疑问始终萦绕于心:我们又没有白吃他们的东西,是付了钱的。何必要感激这个,感激那个呢?

      直到读研时看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后,才解开了多年的心结,其内容与蒸馒头的故事类似。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亚当·斯密进一步解释说,在市场价格机制下,只要双方自愿交易,这种交换对双方就是有利的,在他们获利的同时,无形中也增进了他人的福利。因此,这种每个人客观的“自利”行为,不需要先预设为谁“无私奉献”,也能够增进社会的福利。

      著名作家张贤亮在经商成功后,当有人问及他经商的秘诀时,他深有感触地说:“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你必须把别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笔者理解这句话,就是企业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既满足他人的需求,自己又赚到了钱,这大概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另一种解读吧。

      (《中国经济时报》8.26 陈岚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