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9月01日 星期四

    国博之魂:真实

    《 文摘报 》( 2011年09月01日   06 版)

        油画《开国大典》居于“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的最惹眼位置,作品介绍如下:

        “作品名称:开国大典。作者:董希文。创作年代:1953年。……《开国大典》的第一次修改是因为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董希文受命去掉了画面中第一排最右边的原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高岗。‘文革’中,因为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打倒,身患癌症的董希文于1972年受命将画面中的刘少奇改为董必武,此为第二次修改。”

        这幅《开国大典》悬挂在大厅正中展墙的左侧。右侧与之对称的位置悬挂着另一幅《开国大典》,介绍如下:

        “复制:靳尚谊、赵域(1972年)。修改:阎振铎、叶武林(1979年)。1972年,在董希文的指导下,靳尚谊、赵域复制了《开国大典》。1979年,为纠正‘文革’中的‘左’的错误,本着实事求是、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此后,在所有重大展出中的《开国大典》均为此复制品。”

        除了中央大厅里对政治的省思,国博的“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专题陈列中,镇馆之宝的简介牌上写着:“后母戊鼎(曾称‘司母戊鼎’),因器腹部内壁铸铭文‘后母戊’而得名,‘后母戊’是某商王母亲的庙号。”

        通过中小学历史课本而使几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这件青铜器,其曾经的名字“司母戊鼎”同样深入人心。

        这正是国家博物馆的职责:反映学术界主流的意见与判断,并通过自身权威的展示与介绍,修正公众的认知,使学界成果逐渐广播于社会。

        (《中国青年报》8.24 徐百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